前段時間親戚帶著個十歲的孩子到家裡來做客,大人在一邊談話,孩子就央求親戚把手機給她看動畫片。剛開始親戚不同意,孩子就說我就看10分鐘,看完就不看了。
親戚看孩子這樣說了,就把手機給了孩子。十分鐘過去了,親戚讓孩子把手機放下,正看在興頭上的孩子當然不願意,求著說再看5分鐘。親戚只好再次妥協。
5分鐘後,孩子依然不願意停止,繼續求著要看5分鐘,於是,原本說好的10分鐘,最後變成了半個小時,還沒有停止的意思。最終以親戚強行把手機拿走,孩子大哭大鬧而結束……
這樣的情景在很多家庭都是反覆上演,從開始的看十分鐘,到最後的看了半個小時還不停止,父母在一邊不斷妥協,孩子在一邊不斷跟你討價還價,試探父母的底線。
那麼,遇到這樣的事情,父母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 不要一味地妥協
通常從孩子三歲開始,他們的自我意識就開始顯現,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馬舒雅曾經分享過自己對孩子妥協的經歷。她說自己是個很愛妥協的媽媽,每次孩子只要一哭,自己就不會再堅持了。
就是因為她的心軟,孩子每次不想去幼兒園了就開始哭鬧,最後導致孩子因為曠課太多,差點被幼兒園勸退。
聰明的孩子會發現,自己只要哭鬧,父母就能無條件滿足自己。他們就會把哭、求當成實現自己目標的手段,不斷來試探、要挾父母。
所以,當孩子一哭家長就立即退步,給孩子討價還價的機會,這樣會讓家長在孩子面前喪失威信和話語權,孩子也會更加“得寸進尺”。
- 拒絕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尺度
有的家長覺得既然不能縱容孩子,那果斷拒絕孩子總行了吧。但很多孩子在被家長拒絕多了之後,可能會繞過父母,用其他的方式去實現目的。
有個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一味地縱容、溺愛。等到孩子讀高中的時候,家長覺得有點負擔不了孩子的要求了,開始拒絕孩子的要求。
孩子從來沒有被父母這樣果斷地拒絕過,心裡開始有牴觸。剛開始還會以鬧、吵架來實現目的。後來發現這些方法也不起效,轉而去偷。
剛開始偷家裡的錢,後來直接發展到偷同學的錢,鄰居的錢,甚至去搶劫同學……
所以,拒絕孩子,不要堅決果斷地跟他說這樣不行,而是要引導他,告訴他為什麼這樣不行,或者,幫助孩子透過其他正規的渠道,來實現目標。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你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收集家裡廢舊的紙箱、礦泉水瓶等賺錢,透過自己的勞動來實現目標。
另外,如果你以前一直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現在想讓孩子認識到這樣做不對,也不要突然轉變態度,而是要循序漸進,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否則,孩子可能會以為父母不再愛自己,缺乏安全感,或者是走上另一個極端。
-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前面說了拒絕孩子要講方法,單純的拒絕可能會傷害孩子,這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兩個選擇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比如,孩子吃完晚飯想看電視,不想寫作業,你可以給孩子兩個選擇,先看20分鐘的電視,然後去寫作業,或者先寫作業,然後可以看30分鐘的電視。
讓孩子自由選擇,就能避免孩子跟你討價還價,也能避免直接拒絕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 家長不要跟孩子講條件
孩子之所以會跟大人講條件,其實大多是跟著大人學的。
大人可能經常對孩子說“你只要乖乖聽話,就帶你去吃肯德基”“你今天要是乖乖吃飯,就允許你多看半個小時動畫片”等等。
這樣說多了,孩子就會將做某件事當成交易,我完成什麼事了,你就應該給我對應的獎勵,同樣,父母要我做某件事,就應該拿相應的獎勵來換。
所以,想讓孩子不講條件,家長要先不跟孩子講條件。
對孩子來說,比起多看十分鐘電視,多吃一袋零食,他們更享受透過和父母討價還價帶來的一點掌控感。
大多數孩子的討價還價一開始都只是試探性地,只要父母能堅持原則,堅決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大多數孩子是可以改掉這個毛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