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現在敢和老師發脾氣、在教室裡扔東西的孩子越來越多?

由 忻素芹 釋出於 健康

這種傾向的孩子的確較多,大多表現為受不得一點委屈,經常發脾氣,喜歡扔東西發洩,面對老師沒有敬畏之心,喜歡頂撞老師。

1.父母的行為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小的時候,影響孩子行動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孩子,由於小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在家裡父母吵架,互相謾罵,或者父母打、罵孩子,他就會有用暴力就能解決問題的想法。這種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長大後孩子就會有暴力傾向。父母吵架,孩子在家庭暴力的高壓環境下成長,會使孩子情緒暴躁,行為粗野,嚴重的甚至會形成攻擊性人格。

2.快節奏的社會現實讓每個人都變得浮躁

社會日趨浮躁的負面影響也難辭其咎。放眼望去,每次家庭聚會從歡聲笑語早已變成默默無語,見面馬上拍照留念,上傳微信,低頭耕耘微信朋友圈、刷抖音,玩遊戲......,大人為了自己清閒,給孩子一臺手機,大人小孩一起玩。長久下去,孩子和父母溝通、相處的時間變少了,兩代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機會也被抹殺了,人人變得浮躁,不耐煩了,遇到一點小問題就會心情不好,亂髮脾氣。

3.過於嚴厲和過於溺愛都可能導致孩子具有暴力傾向。

過於嚴厲的家長,當孩子一犯錯,會用體罰來約束孩子,這使孩子懂得了如何能夠傷害他人;而過於溺愛孩子的家長,在孩子表現出暴力傾向時,可能會一味縱容孩子,從而使孩子形成攻擊性的習慣。一些家長常對孩子說:“誰打你了跟我說,爸爸來修理他。”這樣的教育讓人不寒而慄,暴力父母容易導致暴力孩子。父母之間的暴力(包括冷暴力)都要儘量避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會影響著成長中的孩子。

當我們知道原因後,就應該及時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毛病。家長應該起到帶頭模範作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什麼又是錯誤的。

1.以正面引導為主

教育重在平時,家長們要在平時就注重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思想思維,應該以積極健康的引導為主流。因為孩子的辨別是非能力弱,他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所以很容易進行隨意模仿。多給孩子講一些積極的故事,可以幫助他們鞏固是非觀。

2.冷靜處理

當孩子耍脾氣時,家長們不要馬上去哄。這樣會助漲孩子的壞脾氣,讓他知道家長最怕自己耍脾氣,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最應該做的是,家長轉身離開遠離“戰場”,讓孩子自己去沉思。雙方都冷靜下來,有利於孩子及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便改正。

3.多要鼓勵肯定

當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時,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怎樣做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樣一來,他下次還是會按照正確的方式去做事情,而不是順著自己的脾氣來。家長應該首先給鼓勵,然後再教育孩子到底哪裡做錯了,好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

4.適當懲罰

懲罰,不是虐待孩子,而是讓他們記得更深。尤其是孩子自己犯的錯誤,更應該讓他們銘記在心,下不為例。不要在一個問題上,犯同樣的錯誤。可以採取罰站、抄課文等懲罰方式。

5.開闊孩子心胸

在教育孩子不耍脾氣的同時,還應該開闊孩子的心胸,讓他們不要侷限於邊邊角角這些瑣碎的東西上。可以帶孩子旅遊、參加團體活動等方式,開闊孩子的心胸,培養他們豁達、開朗的脾氣性格,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一位作家曾經說過: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