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兆申:以消化內鏡基層普及培訓築起消化道腫瘤“三早”防線

由 機東林 釋出於 健康

本文轉自:人民網

“推動中國消化道腫瘤防治工作高質量發展,應社會各界同心共力,促進更多健康科普精品生產與傳播,提升公眾科學防癌健康意識。還應提高中國公眾胃腸鏡檢查率,以消化內鏡基層普及培訓築起消化道腫瘤‘三早’防線,實現消化道腫瘤早篩、早診、早治。”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出席“健康中國·健康縣域”2022中國縣域健康大會,就提升胃腸鏡檢查率、提高消化道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和健康科普等話題進行交流分享。(點選可檢視影片)

多方助力 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很多人確診胃癌、食管癌、結腸癌時已處於中晚期,甚至有些人轉移後才被發現。儘管不少患者採取了手術、放療、化療、中醫等一系列治療,花費巨大費用,但仍面臨生存時間較短、生存質量差等情況。因此,提升患者防癌意識、提高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迫在眉睫。

“在預防為主、綜合治療、早期康復基礎上,提高癌症5年生存率、早期診斷率,需要臨床醫師、研究人員、科普工作者、媒體和公眾等社會各方的共同參與。”李兆申建議:一是公眾應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公眾要建立健康目標,多吃蔬菜,少吃肥肉和醃製食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生活規律,根據自身情況適度鍛鍊,定期、主動進行體檢和高危病變篩查,瞭解疾病防治知識。

二是基層醫院應提高醫務工作者規範化操作水平,推進縣域專科質量提升和醫療人才隊伍建設。將篩查癌症工作真正落實到縣級醫院,可實現癌症早診斷、早治療。目前,各級政府給縣級醫院在基本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財政支援及裝置支援,但技術和人才問題也需要學協會、專家們發揮“傳幫帶”作用,將最新技術、最新治療理念、最新政策下沉到基層。

三是媒體應傳播專業權威的癌症預防科普知識。媒體應打造立體的健康科普知識傳播平臺,透過圖文、影片等多種形式傳播有專業、有溫度、有趣味的癌症預防科普知識,破除“偽科學”,幫助公眾輕鬆獲取到專業權威的科普內容。

多措並舉 提高公眾胃腸鏡檢查率

胃腸鏡檢查是發現胃腸道疾病,尤其是早期腫瘤的金標準。但由於人們缺乏對胃腸鏡的瞭解,很多人恐懼做胃腸鏡檢查,以至於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消化道腫瘤的機會。

“中國大部分縣級醫院已建成內鏡中心,具有開展胃腸鏡技術的條件。但由於很多老百姓恐懼做胃腸鏡檢查,中國胃腸癌症高危人群胃腸鏡檢查比例仍然較低。”李兆申介紹說,為了提高中國公眾胃腸鏡檢查率,中國縣域醫院院長聯盟開展瞭如下工作:

一是加快人才培養,下沉優質醫療資源。透過公立三甲醫院內鏡中心優質資源和技術,開展一系列培訓工作,將新技術、新治療理念下沉到基層,提高基層醫生醫療服務能力。

二是規範縣級醫院內鏡中心的配置和基本要求。透過《“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和“全國千縣工程”,指導全國各個縣醫院進行內鏡中心標準化配置建設,指導內容包括建設面積、人員配比、裝置數量等。

三是透過立體的教學模式推進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為推進基層醫院學科建設、複合型人才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國縣域醫院院長聯盟透過線上線下學術交流平臺培養更多基層醫務人員。此外,中國縣域醫院院長聯盟還依託學術交流平臺開展科普教育和教學,助力培養公眾良好的生活方式。

多維科普 應當“飛入尋常百姓家”

早篩、早診、早治已被公認為是癌症防控最有效的手段。有專家認為,加強消化道健康科普教育,提高公眾消化道疾病認知水平和預防意識,對於加強早篩早診早治、助力消化道腫瘤防治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

“要保障群眾擁有健康身體、高質量的生活,避免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李兆申說,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築牢基層消化道腫瘤三早防線,醫務人員應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提高公眾消化道腫瘤早診率,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消化內鏡服務能力和質量。老百姓也應以預防為主,主動、定期進行篩查,實現早篩早診早治,最終獲得良好的治療效益。

李兆申認為,專業、權威、有趣、有用的科普作品應落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中國生命健康文化體系。他對專家、醫院醫生、科普平臺發起呼籲:“專家們要積極開展科普工作,走進基層、社群、農村,為公眾提供面對面、近距離的健康普及服務。大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讓老百姓實現‘少跑路’,專家、優質醫療資源多下基層‘多辦事’,從而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基本目的。”(張慧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