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關愛父母,從他們的心理健康開始,做到這些,遠離抑鬱
導語
六十歲,也叫作花甲之年或者耳順之年;引用孔子的一句話來闡述六十歲:“六十而耳順,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孔子的心境,並不是在六十歲的時候能否聽得進好的與不好的,而是心底坦然的面對這一切。也正是
強調一個好的心態,才是面對六十歲之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能坦然面對一種優良心態。
能否做到,如何做到?我們一起來分析。
先不談生老病死,用資料說話
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預期
1、老齡化的劃分標準
根據1956年聯合國制定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的劃分標準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5 歲的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則意味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
同時,1982年的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標準,當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則意味著進入了嚴重老齡化。
2、我國老齡化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比例的15.5%。這項資料表明,從2014年起,中國已經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
根據國際標準,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3、我國老齡化的預期
預期在人口統計學中也稱為“人口預測”,那麼根據國內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到達今年2020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佔總人口比例的17.5%。
那麼,
根據國際老齡化標準,中國也就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下圖為2018年~2050年的人口預測金字塔。
這些資料背後的“故事”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中,嬰幼兒時期與老年時期,都是需要格外關注與關愛的兩個階段。由於生理上機理出現衰老,身體與心理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波動”。而這個階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對身體健康最為重視的一個階段。
一、正視身體機能出現的“波動”
隨著科學水平與醫療水平的不斷髮展與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換個角度來比喻
就像一輛汽車,從生產線下線的那一刻開始,它的“生理機能”就開始了一步步衰老,而每5000公里的保養,就像我們每個人要定期對身體進行體檢一樣,要不斷地進行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及時修理。
而修理的過程,也就映襯了我們感冒需要多喝水並充分休息。如果汽車的某個零件出了問題,就要進入修理廠大修一番,又能重新上路奔跑。同樣,我們人也是一個道理。
心理啟示:
正視身體出現的“波動”,就像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一樣,衰老的過程,一些大小毛病就會隨之而來,而能否“修”的好,一個要相信醫療科技,另一個要有一個端正的好心態。
二、正視心理機能出現的“波動”——抑鬱情緒
國際研究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精神病專家麥克唐納教授就在他的《心理干預對老年抑鬱患者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這項研究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結論:
60~85歲的老年人,在患有慢病疾病的基礎上,出現抑鬱情緒的的機率要高於沒有慢性疾病的同齡人。
國內研究
2005年,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孫安靜教授對北京一個社群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也進行了同樣的調查,同樣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有55.6%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或存在輕重不同的抑鬱情緒。
小結:
既然透過
國內外不同的研究
,都發現了這個具
有共性的結論
。
那麼迴歸問題本身,當進入花甲之年,人體的機能由於衰老的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不同型別的慢性疾病,而按照粗資料去計算,將近一半的機率會因為這些病痛的存在,心理也會出現抑鬱情緒。
所以,這裡的小結認為:
進入60歲之後,害怕生病,並出現情緒上的波動,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同時,根據老齡化人口的增加,這種抑鬱情緒並不是某個人的特例,而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障礙而已。
除了慢性疾病的因素,還有哪些是我們忽略的
首先回歸到人的本真上,我們每個人雖然在客觀上是一個生命形式的存在,但是存在的動力是社會交往。
就像
2003年由陳立英教授
主導的
《慢性病患者焦慮抑鬱情緒與應對方式相關研究》
中找到了我們
忽略的答案
:
婚姻狀況
年齡因素
性別因素
社會地位
受教育水平
經濟狀況
1、背景
的確,我們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化趨勢不斷增強,人口的流動也隨之增加。就像很多
畢業生
一樣,畢業後期望得到認可,便努力
留在大城市打拼
。
2、事實
而這一事實的背後,就對
空巢老人
的又一社會事實的存在
埋下了伏筆
。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對待下一代人的
期許
與
厚望
,
情感上的割捨換來的是子女更好地發展
。
3、結論
所以,空巢老人的背後,就像陳立英教授所研究的結論那樣,
各種因素摻雜的情況下,又加上由於機體老化出現的慢性疾病,就更會擔心自己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疾病,從而增加了心理上的負擔,逐漸也就形成了抑鬱情緒(心理學上稱為:抑鬱心境)
。
既然找到了原因,老年人該如何避免這種抑鬱情緒呢?
1、加強老年人對健康知識的科普是解開心結的關鍵
無外乎年長還是年少的人群,對健康的期許是每個人的事實願望。而近些年醫學科技的進步,讓一些疾病又一次次進行精細化的分類,而拗口的醫學名詞也讓很多普通人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也會出現為之一驚的情況。
所以,
科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
,特別是利用當前很多
醫療機構的微信公眾號
,向老年人進行常見慢性病的科普,不僅能有效地
將科普知識送達老年人的手中
,更能
將拗口的醫學名詞透過網路語言變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
2、老年人應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舞臺
另外一個普遍的事實是,很多老年人一旦退休之後,就像與社會完全脫鉤了一樣,不再參與社會的活動,也很難找到
自我的社會角色
。
再加上
空巢老人所具有的孤獨心態
,也就在
客觀條件上促使了抑鬱情緒的產生提供了“便利條件”。
所以,老年人應當在退休之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舞臺,例如:
社群活動中心
老年大學
社群圖書館
老年興趣培訓班
3、改正不良嗜好,增強體育鍛煉
由於近些年很多人對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改正不良嗜好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一些老年人
由於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加上習以為常的意識,就很難改變自己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
在改正不良嗜好的基礎上,適當的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不僅能有效地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更能
透過汗水的排放,增強體內多巴胺的分泌,畢竟抑鬱情緒需要很多的多巴胺來進行調節。
結語
60歲,雖然已是花甲之年,但一個健康的心態,才是擁有健康體魄的關鍵。摒棄消極的態度,讓老有所為充分發揮它的價值與作用,真正有了“所為”之後,面對任何突如其來的變化,也就變得坦然與釋懷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明理記,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記錄生活,感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