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父母面對幼兒摔倒時的反應不同,給孩子傳達的資訊也不一樣。

執筆: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我們平時都會調侃,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實際上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摔倒了要不要扶,同樣是一項需要謹慎應對的選擇。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看到孩子摔倒了,哪裡忍心讓寶寶一直趴著?但也有人說,不去扶寶寶更易鍛煉出堅韌品格,父母不同的選擇,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具有深遠影響。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扶孩子會把小孩慣壞?“扶不扶”之間好糾結

小於最近和老公因為管教孩子的問題產生很大分歧。老公立志要把兒子培養成“熱血男子漢”,小於則是典型的“慈母”,看不得寶寶受到一點委屈。

寶寶才一歲,正是學走路的時候,每次孩子就在老公眼前摔倒了,他都只看不扶。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老公不僅自己不扶,還不讓小於去扶,看到小於對著寶寶誇張地哄,老公就說孩子早晚會被慣壞了。小於不忍心看到寶寶哭,卻又擔心會像老公說的一樣,把小孩子寵壞。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孩子摔倒應不應該扶?專家建議:應該

其實針對孩子摔倒後要不要扶的問題,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要扶啊,不然多心疼,不光要扶還要哄好。

但是也有家長表示,他們發現有些孩子摔倒後,往往看到大人在身邊就拼命嚎哭,大人不在身邊反而什麼事都沒有,明顯是孩子過於嬌慣的結果。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8~14個月時已經具有大腦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能力。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學術界普遍認為應該扶。一味信奉挫折教育的結果,很可能讓孩子對親情產生質疑,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影響親子關係和性格的養成。但是如何去扶又是一個新的問題。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父母三種應對孩子摔倒的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1. 對孩子說“不疼”

許多家長為了安慰孩子,會習慣性地說:“不疼、不疼,沒什麼大事。”這種行為表達的意義與出發點恰恰相反。

首先安慰孩子是要減緩他的委屈,但孩子明明很疼,家長卻一個勁兒反駁他說不疼,一方面孩子會感覺很困惑,一方面會覺得你這哪裡是安慰我?分明是不理解我。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由此內心產生煩躁、反抗的情緒,長大後很容易形成不愛與人交流、封閉、極端的性格。

2. 不讓孩子哭

家長說“不哭不哭”可能只是出於下意識反應,但如果看到孩子哭個沒完,便表現出極不耐煩的狀態,制止孩子哭泣,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委屈。

3~5歲是兒童情緒敏感期,哭泣是兒童表達的情緒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吸引監護人注意力的原始本能。

制止孩子哭泣會讓孩子感到莫大的失望,表達情緒的訴求得不到回應,孩子就會產生反抗的情緒變化。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外在表現可能是哭的更大聲,也可能是不願再從家長這裡獲得支援。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3. 打讓孩子摔倒的地面

有些老人為了哄孩子,會透過拍打絆倒孩子的物品或地面來哄孩子。家長覺得這樣會讓寶寶“出氣”。

但孩子很容易有樣學樣,在以後的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就會將失敗原因歸結在他人身上,而不是從自身找原因。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如果孩子真的是被絆倒的,最正確的方法是告訴孩子,可能會有更多小朋友因此絆倒,然後和孩子一起移除障礙。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當孩子意外摔倒,家長應發揮監護人的守護職能

1. 觀察摔傷嚴重性

在孩子摔傷後,家長如果撲救不及時,第一反應就應該是判斷孩子傷情如何。通常情況下,向前摔倒的孩子不會有什麼大礙,向後摔倒則要引起重視。

2. 普通摔倒鼓勵孩子站起

如果孩子身上沒有明顯傷口,摔傷場所也是在平地上,通常沒有什麼大礙,家長可以不必過於緊張,保持輕鬆但關注的狀態,儘量讓孩子自己起來。

然後適時給予安慰,並詢問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適。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3. 情況嚴重及時進行處置

如果孩子哭宣告顯十分淒厲,並不能自行站起,就要及時將孩子帶到安全地帶,觀察孩子的頭部、手部、膝蓋是否有明顯外傷。

糖果媽媽叮囑:已經懂事的孩子,可以問他哪裡痛。如果孩子自述頭暈,哪怕外傷並不明顯,也要引起重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5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摔倒“扶不扶”?父母三種應對方式,造就孩子三種不同性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