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嘔吐、哭鬧是常有的事情,但如果伴有血便、肚子有包塊就要引起重視了,可能是腸套疊,需要儘快就醫!
近日,市濱海灣中心醫院就接診了這麼一名患兒。
嬰兒休克需手術
麻醉成難題
嬰兒小銘今年11個月大,體重約15斤。12月9日,他突然反覆嘔吐,家長很緊張,立即帶他到家附近的醫院就診。
在當地醫院,腹部B超提示“腸套疊”,也就是一段腸子套進了另一段腸子裡,這樣食物就會梗阻在裡面。因治療未見好轉,便轉入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
在該院,醫生先給小銘進行了“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術”,這屬於相對保守的治療方法,畢竟孩子年齡太小,如果復位不成功,再考慮外科手術。
12月10日下午1點40分,小銘的病情惡化,出現休克,需要緊急手術治療。
由於小銘年齡小,再加上腸套疊、腸梗阻、嘔吐、哭鬧,其內環境已經發生嚴重的紊亂,如果實施麻醉,風險極大。
但時間就是生命,再拖患兒就可能出現腸壞死。醫生們就小銘的現狀緊急討論,麻醉團隊做足預案,最終決定外科手術。
腸套疊多見於2歲以下男嬰
小銘隨即被送進手術室,麻醉科主任王群帶領麻醉團隊準備就緒,上監護、保暖、抽藥給藥誘導、氣管插管、橈動脈穿刺測血壓,所有程式有條不紊地進行。
13點56分,手術開始,術中,醫生清晰地看到小銘的腸套疊嚴重,腸管已呈暗紅色,如不及時鬆解會壞死。
14點30分,腸管成功鬆解;15點50分,手術結束;16點10分,小銘甦醒,危險解除。
醫生介紹,腸套疊是嬰兒常見的腹部急症,80%的腸套疊患兒在2歲以內,男嬰發病率高於女嬰,高發季節與胃腸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以春季和秋季多見,常伴發胃腸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那麼,家長如何早期判斷孩子是否得了腸套疊?
醫生介紹,腸套疊的典型症狀為肚子陣發性絞痛、果醬樣血便、腹部包塊。
如果上述表現同時存在,診斷並不困難;但如果是發病早期或症狀不典型的孩子,診斷起來比較困難,此時,就需依靠輔助檢查,比如B超。
市濱海灣中心醫院醫學影像科羅鬱生介紹,B超對腸套疊幾乎可以做到準確診斷,可準確測量套疊腸壁的厚度,以及腸壁和腸繫膜的血流情況,因此是腸套疊的首選輔助檢查方法。
那出現腸套疊的原因是什麼?家長又該怎樣預防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清楚腸套疊的原因,小兒腸套疊95%以上為原發性,發病病因不完全明確,可能的原因有飲食規律改變、病毒感染及腹瀉等。
如何預防腸套疊?
市濱海灣中心醫院兒科醫生鄭燕冰總結出幾點方法:
1、家長在幼兒飲食上科學規律,切忌餵養過量和飲食不規律。
2、避免腹瀉,以及病毒感染導致腸蠕動的節律發生紊亂。
3、避免將孩子拋在空中玩耍等行為。
4、飯後半小時內,儘量避免劇烈運動,如跑步、彈跳等。
當嬰兒出現陣發性絞痛、果醬樣血便、腹部包塊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看是否為腸套疊!
文字:李廣
攝影:醫院供圖
編輯:鍾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