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3歲多的女兒,吃完一塊的蛋糕,還想吃第二塊。
我:“今天不可以再吃了,你已經吃飽了。”
女兒:“我還要吃,還要吃,我沒有吃飽。”
我:“剛吃過晚飯,你又吃完一塊蛋糕,你已經飽了,再吃就會太飽,肚子會不舒服。”
女兒:“我沒有吃飽,我還要吃。”
惱火女兒的糾纏,便讓她吃了第二塊。忙完一圈出來,發現女兒咬了兩口,便放下不吃了。
是啊,孩子才不會去為難自己呢,吃不下自然就不吃了。
而我們作為父母,可能過度控制孩子,試圖把我們的人生經驗,直接告訴孩子。但孩子沒有自己體驗過,又能明白多少呢?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體驗後,將來就懂得作出更好的選擇。
吃蛋糕這事,讓我意識到,我們家長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過度保護,試圖為孩子掃清一切困難。“剝奪”了孩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又常常怪孩子不懂事、不獨立。
之前我們家橙子吃飯,天天上演吃飯3步曲,每天不換劇本,重複上演。
步驟一、橙子媽媽,每天揣摩孩子愛吃的菜譜,煮熟裝在顏色鮮豔的小碗裡。做好十足的餐前準備,但橙子每次似乎都不太感興趣。
步驟二、吃飯時,橙子經常緊閉小嘴、扭開頭或者推開媽媽的手。媽媽耐心的勸說著:“吃飯才可以長。”媽媽各種墩墩教導,橙子依舊不為所動,該不吃還是不吃。
步驟三、媽媽積攢的好脾氣被消耗完時,怒火也上來了。“吃!”一個簡單粗暴的字,似乎比耐心的教育有用,橙子迫於媽媽的威懾,乖乖的吃完飯。
但嚴厲的命令有時也會失效,橙子繼續挑戰媽媽的權威。媽媽此時徹底被激怒,下了最後通牒:“要麼吃飯,要麼下桌,晚上前什麼都不能吃。”橙子:“那好吧,下去吧。”騎虎難下的媽媽,只好把橙子抱下餐椅。
不需要太久,平復心情後的媽媽,便又開始懊悔:自己怎麼又控制不住情緒了,剛才耐心多哄哄孩子,會多吃幾口,不吃飯餓壞了咋辦?
媽媽心裡盤算著:晚飯時間要提前點,晚上稀飯加點肉末,多蒸個雞蛋羹,怎麼也得把午餐的營養補回來點。
傍晚玩累的橙子,對媽媽說:“吃飯了嗎?我餓了。”媽媽露出勝利的笑容,開始對孩子說教:“中午我就跟你說... ...。”但女兒只是低頭玩著她的小白兔,似乎對媽媽絮叨自動遮蔽。
然後第二天,演出繼續... ...
有了之前孩子吃第二塊蛋糕的經歷,我們在孩子吃飯問題上改變了策略。
早上媽媽推著橙子一起去買菜,回家後一起擇菜。也許參與了煮飯,橙子對吃飯保持了會興趣。沒多久便又開始對媽媽提要求,土豆太大塊、湯要加到飯裡、吃完要看動畫片、要吃糖果。對於孩子的要求,我們都明確的拒絕。
橙子吃幾口便說:“吃飽了,我不吃了。”媽媽回答道:“你覺得自己飽了,那就不吃了吧。”橙子對於媽媽今天的態度有些不適應,按照習慣,接下來應該是媽媽的各種勸說。
橙子再次和媽媽確認:“我不吃了哦。”媽媽說道:“好的,那我抱你下來。” 媽媽沒有強制橙子要把飯吃完,也沒有對為什麼要吃飯進行說教,我們只是尊重她自己的選擇。
傍晚橙子告訴媽媽她餓了,媽媽只是關切的回答:“午飯沒吃,確實會餓壞了,等爸爸回來的我一起吃飯。”媽媽沒有提請準備晚飯,也沒有在逮住機會說教,只是陳述事實。
第二天橙子並沒有接受昨天的教訓,乖乖吃飯,而是更加變著花樣折騰,不斷試探我們的底線。我們沒有縱容和懲罰孩子,我們尊重她的選擇,但橙子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自己承擔後果。
一段時間後,吃飯時的橙子就消停了,也許她明白了,一日只是生活裡很普通,但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和渴了要喝水一樣自然,不吃飯餓的是自己。
我們家長更願意選擇過度控制孩子,因為懲罰通常能立即看到效果。同時認為不嚴厲管教孩子,就是對孩子的放縱。錯誤的認為,不嚴厲管教,就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職責。也許我們還有不嚴厲與不放縱的方法。
1、讓孩子參與到生活中
有機會可以帶孩子一起去買菜,讓孩子參與選購食材、備菜,儘可能的允許孩子參與各個環節。參與會讓孩子感受到,吃飯這事自己是有貢獻的、可影響的,不僅僅是父母控制、支配下完成的。
2、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孩子選擇不吃飯的時候,不要重複說教,更不要去懲罰孩子。懲罰只會把孩子推的更遠。當我們懲罰孩子,不吃飯就不能看動畫片,不能吃飯零食。
孩子會對吃飯更加厭惡,他會認為是“吃飯”這個事情,讓自己沒有動畫片看,沒有零食吃,反而讓孩子心裡對吃飯更加抗拒。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我只需要讓孩子承擔自己錯誤選擇帶來直接後果,體驗過後果,孩子自然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孩子是不會讓自己餓肚子的。
3、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當孩子意識的,自己的選擇是錯誤時,不要去譏諷孩子,如“早就告訴你不吃飯,會肚子餓,你就是不聽,現在肚子餓了才知道來找我。” 我們要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尊嚴。
我們只需平靜的描述孩子的感受,如“我想你是餓了。”孩子保持自尊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是出於孩子的主觀意願。父母的譏諷有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也無需替孩子做決定,告訴孩子,“晚飯要乖乖吃飽”,孩子更願意去執行自己的選擇,即使是相同的決定,來自父母的命令,卻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
4、習慣改變需要長期過程
不要試圖一次,就能改變孩子,長期的不良習慣。孩子為了維持習慣,孩子會不斷的試探你、各種方法探查父母的底線。我們只需要堅持,堅定我們的態度,尊重孩子。孩子測試父母的底線強度會慢慢變弱,不良習慣出現的週期也會慢慢變長。孩子是從父母的反饋中去學習。
父母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堅定我們的態度,孩子會明白自己的不良習慣得不到滿足,自己需要承擔錯誤選擇的後果。這會促使孩子出於內驅力改變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