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兒媽媽(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前幾天,鄰居家的媽媽忽然半夜急衝衝的問我,“你家孩子吃不吃手呀?我家孩子這幾天不知道怎麼搞的總是吃手,說也不聽,”要知道鄰居家的孩子已經3歲半了,這時候吃手確實要引起重視。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也會聽到七八大姨這麼說
——“這麼大了還吃手?我家孩子在這個年齡早就不吃了!”
——“吃手這個壞毛病,小的時候必須改,不然可能一輩子都改不掉……”
——“你們家長怎麼回事啊?怎麼也不管管啊!”
這些問題就算別人沒有說,你的心裡是否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困?
首先我們要知道如果一個孩子在口欲期過渡得非常好的話,3歲以後就不會出現吃手的現象。而在口欲期過渡不佳的孩子,若4歲之後還有此舉動,家長必須積極干預。
我和鄰居媽媽仔細的分析了一下孩子近期的情況。
從9月份託班開始入托,開始幾天適應良好,後來就怎麼都哭著不去,鄰居媽媽用各種方法才讓他喜歡上了託班。
但10月初,鄰居媽媽就發現孩子開始吃手了,只要小手閒著,就會無意識地把手放在嘴裡吸吮。
託班老師也反應上學的時候吃手,回到家媽媽也做了很多說服工作,爸爸也嚇唬了半天,但過去兩週了,這個情況並沒有好轉,她開始焦慮了,也就有了開頭那一幕。
吃手現象是“退行性”自我安撫的行為,需要家長找到背後的根本原因
退行,從心理學來說,是指人雖然成長到一定年齡,但是會忽然表現出一些“幼稚”的行為。
如比實際年齡更小的時候產生的,比如:像孩子小的時候一樣吃手;原本長大後不尿床的,突然某一天又開始尿床;原本已經會自己吃飯,卻像小時候一樣需要媽媽餵飯。
我們必須從根源上找出孩子發生這樣現象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只有在口欲期的孩子才吃手,而口欲期沒有滿足的孩子在後期也會出現這種現象。
什叫做口欲期?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一歲以內的寶寶獲得各種慾望滿足的主要途徑是口部(即吸吮、吃喝、吃手)。他們將能看到的夠得到的東西都往嘴裡塞,作為一種探索,並獲得快感。
所以,我們在保證安全及衛生的情況下,可以儘量滿足嬰兒的口欲期表現。
如使用牙膠、磨牙餅乾等替代物,它們在滿足寶寶口欲期心理需求的同時,可以促進乳牙萌發。但是在口欲期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或者被強硬幹預,會導致寶寶長大後產生許多問題。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作為家長的應該明白孩子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
一旦發現孩子嘴裡有奇怪的東西就會很生氣,甚至可能還會對孩子進行訓斥。但是這樣的做真的對嗎?或許因為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大部分孩子在吃手被打之後就會有這樣的反應
1:大聲哭鬧
對於孩童時期的寶寶來說,哭鬧就是他們的武器,當父母一看到孩子的哭聲肯定感到特別心疼,這時候就停下自己的事情來撫慰孩子。
只是實際上這種行為對孩子的身體及心理上都會形成傷害,而這種傷害是很難消除的。
2:靜靜的看著父母
有些乖巧懂事孩子,父母提出不能吃手的要求後他們會默默地答應,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吃手是有一定的需求與慾望的,就是我們說的口欲,對於成人來說這沒什麼,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正是那個階段所需要的。所以一般等到父母沒看他們的時候,孩子還是會這樣做。
這就是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在生長後期會出現問題的原因。現在我們在糾正孩子吃手習慣之前必須瞭解,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行為?
寶寶3歲半為什麼還要吃手?
1:根據口欲期的定義,兒童吃手,絕大部分與心理有關
簡單來說,當孩子感受到壓力或者心理緊張、無助時,這對於幼小心靈的他們來說,不懂如何表達,如何宣洩自己的情緒。這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透過“吃手”這個方法來緩解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
2:有可能是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的異食癖
異食癖是由於代謝機能紊亂,味覺異常等引起的一種非常複雜的多種疾病的綜合徵,表現為長期食用沒有營養的物質,如泥土、沙石和毛髮、紙屑等。缺鋅、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怎麼改掉吃手指的壞習慣?瞭解孩子吃手指的癥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1、把心結開啟
當發現孩子吃手指時,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吃手指的,從什麼時候吃手指最頻繁,這其中都發生了什麼事情。當家長了解到孩子吃手指的原因,那麼我們要做到循循善誘,慢慢地,一點一點地進入到孩子的小世界當中,把他的心門開啟。
2、有意識忽略
這個時候家長切記不要再苛責孩子,或者用強硬的手段強迫孩子改掉吃手的習慣。忽略,就是不要放大孩子吃手這件事情,不要對他吃手錶現出過度焦慮,緊張,更不要當面多次談論。家長的心態放平和來看待這件事,孩子的心態就能放鬆。
3、轉移注意力
當發現孩子吃手指時,不要大聲地制止他,將一個他經常玩的玩具遞到他手上,或者和孩子一起做個小遊戲,一起做運動,將注意力從他吃手這個行為上轉移出來。注意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糾正過來的,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陪伴。
4、補充適量維生素
給孩子做一個微量元素檢查,看看是否有微量元素缺乏情況,可根據結果給予適當的補充。並告訴孩子吃手指的壞處,比如不衛生造成生病,或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等。
其實,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個變化,都是有據可循的,父母一定要多,除了吃飽穿暖之外,注意心理和精神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干預、及時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