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1歲前,大人這些行為是“禁區”,沒事少做,有幾種顛覆傳統

由 圖門耘 釋出於 健康

小寶寶出生後,新手爸媽不熟練,老人又可能存在帶娃誤區,不符合“科學育兒”的理念,尤其是一歲前,大人在護理寶寶時很容易掉進這些“禁區”裡,一不小心還會影響寶寶健康,因此沒事要少做。

一、用力搓洗頭痂,傷到囟門。

寶寶出生後,頭上會有頭垢,看起來髒髒的,讓人忍不住想給寶寶處理掉,但是在處理時,要注意不要用力搓洗頭痂,防止傷害到囟門,因為寶寶一歲前,囟門尤其是前囟門還沒有閉合,輕輕摸上去軟軟的,如果囟門上有頭痂,處理不當就會傷害囟門,影響寶寶健康發育。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寶寶頭皮上擦一點橄欖油,稍微過上一段時間,等頭垢軟化後,再用嬰兒洗髮水把頭垢沖洗掉,洗乾淨頭皮。總之不要強行摳掉,防止頭皮破損引發細菌感染。

二、過早使用枕頭。

每次看到朋友發的照片裡,小寶寶枕著個大枕頭,我都忍不住提醒他們:3個月以內的寶寶不需要枕頭,因為他的頸椎要到3個月以後才有生理性彎曲,所以百天內的寶寶平躺著睡覺就可以了,三個月以後,寶寶頭可以豎立,頸椎前凸形成頸曲,此時可以給寶寶使用枕頭,剛開始可以把毛巾摺疊四層後當作寶寶枕頭。

再等到寶寶學會坐時,胸椎向後凸起形成胸曲,此時選用的枕頭高度保持兩三釐米即可。當孩子一歲後學會走路時,腰椎向前突起形成腰曲,此時寶寶枕頭高度保持三四釐米即可。另外,寶寶枕頭的寬度基本與寶寶雙肩寬度同寬。

三、搖晃寶寶哄睡。

嬰幼兒哭鬧時,有的大人喜歡大力搖晃嬰兒,這個動作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也就是“搖晃嬰兒綜合徵”,常見於6個月以內寶寶身上,而且月齡越小越容易受到搖晃震盪的損傷。

除了劇烈地搖晃嬰兒,還有的家長喜歡寶寶高高拋起來又接住,或是保著寶寶快速旋轉,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寶寶腦組織在顱骨內劇烈震盪,引起腦震盪、腦組織水腫、腦組織毛細血管撕裂出血等等,對寶寶的傷害極大。

對於哭鬧寶寶,正確的安撫方式是在排除寶寶餓了、困了、尿了、拉了等問題後,如果寶寶哭鬧不止,我們可以把他抱在懷裡,輕拍他的後背,讓寶寶得到安全感,慢慢平靜下來,即使要抱著走動、搖晃,也要注意千萬不要前後搖擺著來回晃!

四、給寶寶把屎把尿。

尿不溼的使用大大解放了年輕父母的雙手,可是老人卻不見得能夠接受紙尿褲,我兒子小的時候,婆婆就表示不願意用紙尿褲,只要她帶寶寶,就堅決不給用,說害怕影響孩子長成“青蛙腿”。

後來婆婆開始給娃把屎把尿,我發現後,就趕緊跟她講明,三個月內的小寶寶骨骼很柔軟,把屎把尿可能會對他的骨骼、脊椎造成一定的傷害,婆婆總是不以為意,就像老一輩的傳統思想觀念一樣,他們覺得以前就是這麼帶孩子的,怎麼現在就成了錯誤行為了呢?

五、小寶寶抱多躺少。

當初有了孩子坐月子時,由於身上傷口很疼,所以月子裡寶寶一哭鬧,都是婆婆趕緊把孩子抱起來了哄,抱的時間次數多了,導致月子裡的寶寶都不喜歡躺,其實這種做法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小寶寶骨骼脆弱又處在發育期,抱多躺少會對骨骼發育不利,所以寶寶應少抱為宜,以多躺著為主。

六、沒學會爬就讓寶寶學走路。

有些父母認為寶寶越早學會走路,智力發育越好,所以寶寶剛學會站立,爬還爬不好,大人就拉著他的手讓他趕緊邁步學著走,甚至還為寶寶這種“超前發育”而沾沾自喜。

可是,寶寶1歲以前骨骼尚未發育完善,骨骼中鈣的沉積物少,如果讓寶寶過早開始學走路,會給其腿部帶來壓力和負擔,容易導致寶寶變成O形或X形腿,長大後腿型難看還影響氣質。另外,寶寶過早學走路,也很容易給脊柱帶來負擔,造成脊柱變形的危害。

因此,寶寶發育就讓應該他遵循發育規律,例如先抬頭、後抬胸、再會坐,先學爬行、再站立、最後學行走等,或者可以用幾個字來概括:“趴、翻、爬、坐、站、走、跑、跳”。

總之,小寶寶的護理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他有啥問題又不會說,只能全靠大人照顧,稍有不慎,甚至會給寶寶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因此這些不該做的事要少做,而且有幾種行為可能顛覆傳統認知,但是為了寶寶健康與安全,不該做的要及時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