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理能力差,3點原因父母要清楚,別再一味的“催催催”了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這原本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有些家長卻會越俎代庖,剝奪了孩子鍛鍊的機會,為什麼現如今會有越來越多的“媽寶男”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或許這才是根本的原因。
鄰居家的孩子昊昊長得虎頭虎腦的,看著也挺討人喜歡的,但有一次去他家做客,我卻發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家裡的長輩對孩子照顧得過於細緻了。孩子想要吃菜,爺爺給夾。孩子要是渴了,奶奶給倒水,而昊昊似乎也習慣了長輩對自己的偏愛。
對此,我卻是有些憂心,昊昊今年已經上三年級了,連吃飯喝水這麼簡單的事情,都還需要別人的幫忙。這要是進了社會,難道還得別人讓著他嗎?怪不得電視上經常會報道因為孩子自理能力差引發嚴重後果的新聞了。
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第一、家長的過分溺愛
有句老話說得好,自己的事自己做,但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卻並不是這麼做的。或許是怕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這些日常的小事,疼愛孩子並沒有錯,但也需要把握尺度。
第二、家長過於急切
有一部分的家長可能就是個急性子,在教導孩子掌握必備的生活技能的過程中沒有足夠的耐心,還會因為孩子的動作不夠麻利或者完成的效果不如自己的預期,進而批評孩子。對於孩子來講,他需要得到的是暖心的鼓勵,而不是冰冷的評頭論足。
第三、缺乏足夠的鼓勵
有些家長在孩子鍛鍊必備技能的時候沒有給予足夠的鼓勵,就算孩子經過一次次嘗試,並且已經完成得比之前有了很大進步的情況下,父母也只是給了孩子一個淡淡的笑容。但鼓勵確實是孩子繼續努力的動力之一,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的鼓勵,孩子就會失去對學習生活技能的新鮮感和熱情。
自理能力差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哪些方面?
第一、抗壓能力薄弱
通常來說,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較差的話,連帶著孩子的抗壓能力也會比較薄弱。因為這類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大都沒有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一路走來也是順順當當。一旦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孩子就會變得沮喪失落,覺得自己美滿的生活已經被毀於一旦。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第二、自信心不足
透過鍛鍊孩子做事的能力,其實也能讓孩子從完成任務這件事情上獲得足夠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個很厲害的小朋友,會對自己有著深深的認同感。但若是家長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權利,孩子的自信心也會難以建立,可能就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當中做事畏首畏尾,不討人喜歡。
第三、過於依賴他人
長久得不到鍛鍊能力的機會,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確實缺乏完成任務的能力,因為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就只能藉助他人的幫助。而若是將這種習慣帶到社會生活當中,對於孩子的發展並沒有好處。現在這個社會都講究團隊合作,如果總是依靠別人的幫助,也會引起他人的反感。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小技巧
第一、讓孩子從點滴小事做起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只要從點滴小事做起,假以時日一定是可以見到效果的。比如說讓孩子幫助爸爸媽媽打掃衛生等等。這些都是很容易就能學會的小事,只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現在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只要領會要點,總歸是能夠完成得非常出色的。
第二、建立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
有些家長會在有意無意間忽略幫助孩子建立自理能力意識的這個步驟,或許是出於怕孩子受苦的心態,才會刻意地將它忽略了。還有一些家長會覺得與其辛辛苦苦教會孩子,還不如有自己來完成,這樣既省時又省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錯誤地認為爸爸媽媽有能力做好一切繁瑣的事情,如果有一天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的話,孩子可能就會開始埋怨父母。所以樹立孩子的自理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拆解訓練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失去學習生活技能的熱情,也有可能是因為爸爸媽媽下達的指令過於冗長,或者是因為這個任務本身是有一定的難度係數的。所以家長可以嘗試將這些任務拆分成一個個的小步驟。
所以說,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靠的不僅僅是科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在重複的練習當中,幫助孩子逐漸掌握各項必備的生活技能,並且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