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拿“中國式禮貌”養孩子,賠的是孩子的將來,家長為何還樂此不疲

由 公羊淑軍 釋出於 健康

國人向來強調禮儀問題,尤其是孩子的禮貌問題,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帶著孩子外出,家長們總是把孩子的禮貌問題擺在第一位。

但是最近這兩年來,國內一部分家長似乎把禮貌的定義給理解錯了,以至於孩子被束縛在枷鎖中,嚴重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案例

鄰居有個四十幾歲的男人叫阿龍,平時本來就不太友善,但是也算是和鄰里們偶爾會打聲招呼。

老家那一帶孩子們也多,到了傍晚家長們大多都會帶著孩子出來散步,那段時間我也在老家,也跟著參與了這種“慢生活”。

那天,阿龍也出來散步了,一位鄰居帶著孩子正在一旁玩著,他原本想和孩子開玩笑,但是方法不太用,臭著臉說要打孩子的媽媽。

孩子聽了以後滿臉的委屈和害怕,後來媽媽對孩子說道,“別怕,叔叔開玩笑的,快和叔叔問好。”

孩子不願意,一臉的抗拒,孩子媽媽便埋汰道,“真是沒有禮貌,人家叔叔只是和你開玩笑,膽子這麼小,沒本事!”這時阿龍又瞪起了眼,甚至還特別大聲地吼了聲,孩子嚇得大哭,兩位大人寒暄以後,媽媽就沒太在意地帶著孩子走了。

後來的幾天,阿龍也都有來散步,那個孩子和她媽媽也會來,不過每次孩子一看到有阿龍在場,都哭著喊著要回家,媽媽還是那句話,“沒有禮貌,那是叔叔,不要怕”。

後來我也嘗試著接近那名孩子,可是孩子現在看到哪個陌生人都會感到害怕,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更不敢在公共場合說話,可孩子的媽媽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聽說過一種說法,網路上流行著現在孩子們的一句話,“是你的朋友,又不是我的朋友,我為什麼要問好?”

現在不少孩子對於家長們強迫孩子向其他人問好有著強烈的反對態度,就像他們所說,是你們的朋友,又不是我的,我為什麼一定要問好呢?

有人將此稱為“中國式禮貌”,當然,它還包括其他情況,尤為典型的就是父母逼著孩子在對於孩子來說是陌生人的朋友面前表演才藝,這也同樣很讓孩子反感。

拿“中國式禮貌”養孩子,賠的是孩子的將來,家長為何還樂此不疲

我們都知道,其實現在“中國式禮貌”已經不再適用於孩子身上了,當代的孩子最反感的也是這一行為。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為什麼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家長的一部分朋友“凶神惡煞”,孩子又怎麼敢打招呼呢?再加上一部分朋友沒個正經,拿嚇唬孩子開玩笑,自以為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殊不知,孩子們大多聽不懂他們的玩笑話,只會當成是真的,這讓孩子們怎麼敢親近以及表示友好呢?

同樣的,“中國式禮貌”的本質問題也是在這裡,孩子們對這一禮貌並不認同,甚至認為這種禮貌會冒犯到自己,乾脆選擇逃避。

如果家長們長期讓孩子處於“中國式禮貌”的環境之中,那麼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內向,在社交方面越來越無能,對於陌生人也會產生莫名的排斥感或是恐懼感。

除此之外,在孩子將來成家之後,也可能把這種教育態度帶給孩子,那麼受影響的就不止是孩子自身,還可能是下一代。

那麼為什麼家長們總是樂此不疲地用“中國式禮貌”來要求孩子呢?其主要原因在於家長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於是將這一種行為內化為習慣,甚至是一種固有認知,覺得孩子就該這麼做。

當被孩子拒絕後,家長們覺得自己的家長權威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孩子當著朋友的面拒絕自己,家長們只會覺得自己更沒有面子了,肯定會覺得挺難堪,而後回家把脾氣撒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也會因此更害怕社交,以及更厭煩那所謂的“中國式禮貌”。

慢慢地,這種“負迴圈”也就把孩子套的越來越深,影響也就是這麼變大的,然而家長們往往在後期才會發現自己當初的錯誤,可這時的影響已經很難消除了。

“中國式禮貌”不應該如此被誤解,真正的禮貌也不是去以孩子的成長為代價換取來的,更別為了自己的面子去折騰孩子。

當然,利益教養也是必須的,也要看家長們怎麼引導孩子,也應該讓“中國式禮貌”回到正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