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早教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家長。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早教。但是,什麼是早教,為什麼要早教,早教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早教是提前教寶寶學認字,拼音,英語嗎?不對,這僅僅只是學習知識,並不是早教。
早教,即孩子0-6歲的早期教育,重點在於0-3歲。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比喻成建房子,那麼早教就相當於打地基,地基越紮實,房子才會越堅固。
曾經有記者問霍金先生:“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霍金回答說:“在我在幼兒園中,我學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比如,我把一半的東西給朋友,而不是我不拿的東西。我需要把事情安排好。我吃飯的時候要洗手。我要為做錯了事道歉。我學習的時候需要多思考。我要小心看著廚房裡的海盜。這篇文章幾乎概括了早期教育的內容。 真正的早教應該是: 培養基本的生存能力 生活中,生存能力包括吃、喝、拉、撒、睡、穿、梳、戴、抹、衛生、勞動、整理共12個方面,缺一不可。先培養寶寶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讓孩子多點獨立,少點依賴。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追著孩子餵飯。 有的家長嫌棄孩子動作又慢又笨拙,直接幫孩子穿衣穿鞋。 家長的一手包辦和過分干預,只會變成寶寶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不利於寶寶生存能力的培養。 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按時睡覺起床,堅持午睡 不偏食挑食 不丟三落四 常喝白開水,儘量不喝飲料 堅持早晚刷牙,飯前便後洗手 學會整理與打掃 學會分享 習慣養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習慣一旦形成,日後想要改變就很難了。 陳鶴琴先生認為“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罪。” 我很熟悉的小A,從小沒有養成整理打掃的習慣,家裡經常地板鋪塵,滿室雜亂。即使她反覆下定決心要改變,但是每次都堅持不久就被打回原形,改變習慣真的太難了。 有一部分家長誤認為孩子小,可以慢慢來,不用教,以後自然而然就會懂得了。然而,這就好比讓一個前18年沒上過學的人,一到18歲就去參加高考,套用同樣的理由,不用學,時間到了,自然而然就會懂得了。有可能嗎? 6歲前請一定要幫寶寶培養好的生活習慣,時不待人,錯過了就錯過了。好習慣的反面是壞習慣,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像被刻入骨子裡,想要改變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建立自尊和自信 在保證安全感充足的前提下,父母多給孩子積極,樂觀和向上的鼓勵,多給讚賞和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尊自信。 有自信的孩子,心態是陽光的、積極的、樂觀的、快樂的、進取的、奮發的、開朗的;但是沒有自信的孩子,心態是陰暗的、消極的、悲觀的、憂傷的、退縮的、抑鬱的。 自信的孩子和沒有自信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 有自信的孩子,即使以後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的挫折與困難,他內心都會很堅強,因為他有幸福感,生命是有質量的;而沒有自信的孩子,他內心太軟弱了,即使物質條件很好,也很難獲得幸福感,生命是沒有質量的。 學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 不論什麼工作,都需要與人合作,善於與人交往合作的人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很多時候,與他人合作的質量會直接關係到這項工作可否順利進行下去。 "假使一個孩子未曾學會合作之道,TA必定會走向孤僻之途,併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可見,孩子學會交往與合作是多麼重要。"——阿德勒 培育普適的價值觀 孩子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到他可否很好地與人相處,可否容易地被別人接納。相似的價值觀會拉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去認可正面而普適的價值觀,可以幫助他更容易地融入大多數的人際裡。 與大多數人有著不同價值觀的孩子,很難找到跟自己價值觀相近的朋友,從而容易被周圍的人邊緣化,會越來越不合群、越來越孤單。 培養熱愛生活中藝術美的積極情感 多帶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多聽優美的旋律,小孩子對美的追求,會讓TA心中充滿愛和美。 TA可以把生活過的有趣而不敷衍,更有品質,更有情調。 培養體育興趣 體育運動不但可以給孩子帶來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更強的抵抗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領導能力、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忍耐力和意志力。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反正以後又不希望孩子往體育專業方面發展。就這樣簡單的把體育運動的眾多優點忽略掉了,實在是得不償失。 發展認知能力 知覺、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這些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而最有效的訓練方法應該是透過遊戲和繪本來展開。 想象力,在繪本方面,比如Leslie Patricelli的The Birthday Box,小主角把普通的快遞紙箱想象成飛機,船,雪撬等等,這樣簡單的提示就可以引導小孩子放飛想象力。 想象力,在遊戲方面,和寶寶一起鑽進被窩裡,告訴寶寶,我們進入了海底世界,一群海豚游過來啦,寶寶有看到嗎?海星在石頭後面跟寶寶說你好,我們去跟它打招呼、握握手吧……諸如此類,幫助孩子培養想象力。 曾經有一位早教老師說過,最需要來上早教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簡單來說,真正的早教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家長。 早教從來都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兒,家長的參與和引導才可以成其為早教。說到底家長才是幫助寶寶打地基的那個人。 -END- “家有2歲 寶寶,始終相信小朋友的學習能力,行為習慣,性格養成都是從玩耍中成長起來的,邊玩邊學。用心陪伴,做一個不那麼完美的媽媽。授權。部分資訊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