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並非因為“玻璃心”,而是父母2個方面沒做好
孩子動不動就哭,這無疑是讓父母非常頭疼的事情,起初父母也許會有耐心的安慰孩子,可是時間一長,父母也會覺得厭煩,他們會埋怨孩子玻璃心,怎麼一點小事就會哭個不停?甚至會因此斷言孩子日後難以有大的出息,為孩子貼上不利於他們成長的負面標籤。那麼作為家長的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何孩子動不動就哭呢?其實這跟家長有非常大的關係。
1、沒有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相信大家小時候都對寶寶說過這麼幾句話:“寶寶真棒,寶寶真聰明”等。這些誇獎的話固然沒錯,但不能將其當作為口頭禪,不切實際的去誇孩子。因為長期不切實際的讚美漸漸會讓孩子覺得:這些都是我應得的。長大後,孩子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習慣,逐漸不能接受任何的批評,做錯事情也不會反思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2、沒有適度的培養的孩子的自信心。由於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給孩子定的期望超級高,學習成績要好,作業要寫的沒有問題,學業不能有短板,假期還要去補課,很多時候還會說,爸爸媽媽也沒有什麼太高的要求,只希望你能考個好大學。
大部分家長都是在關心孩子學習這方面,讓孩子承載了太多的重託與厚望。如果孩子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那麼很容易被壓垮。給予讚美讓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還讓孩子成熟過多的壓力,自身的能力和家人的期望不匹配,隨之而來的就是失望、失落、自責與自怨。
所以孩子並沒有什麼所謂的“玻璃心”,孩子內心敏感都是父母一點一點培養出來的,那麼如何改善孩子的內心呢?首先讓孩子與挫折交手,該碰釘子就得碰。當孩子長期處於家長的庇護中,一旦脫離了家長的保護,走向社會時,可能就會變得不堪一擊,所以為了避免這個悲劇發生,家長就要從小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該碰的釘子一定得去碰。
然後教育孩子要有責任意識,主動承擔責任。現在的家長當面對孩子的錯誤時,總是會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為理由為孩子們辯論開脫,但家長要清楚當涉及一些原則性或是觸及道德底線的問題時,家長決不能輕描淡寫的對孩子的錯誤一笑而過,而是要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批評教育,讓孩子樹立責任意識,主動承擔責任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