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現代社會,父母娃三位一體的核心家庭佔了大多數,但也仍然有一些家庭是與老人一起生活的,人一多,摩擦必不可少,而當事人的態度往往能決定事件的走向。
小靈在大學期間認識的老公,畢業後自然而然就結婚了,有了寶寶後,壓力陡增,老公開始拼命的工作掙錢,無暇顧及她,就從鄉下請來了自己的老媽來照看家裡。小靈深知請保姆的不易,也同意了。
但是這位從天而降的婆婆似乎有點怪,月子期間的三餐都是很豐富的,很注意營養的搭配,但是出了月子後,三餐就變得簡簡單單。
按理說現在家裡變成了四口人,婆婆這麼做無可厚非,但只要老公一在家,伙食的水平立馬拔了上去。小靈知道老公工作累,所以就沒說什麼,但是心裡卻酸酸的。
在之後的幾年中,婆婆的行事作風沿續了下來,不光當初做飯如此,現在帶孩子也是,平常從不來幫忙看孩子,只是打幾個電話關心一下。
但要是有親戚和鄰居在的時候那可就不一樣了,立刻到人前“邀功”,再訴說帶孩子的不易,彷彿自己的兒媳成了“甩手掌櫃”,她才是鞠躬盡瘁的那個。
婆婆如此地顛倒黑白,小靈心中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就把心中不滿全對老公吐露了出來。沒曾想,讓在旁邊玩的孩子聽見了。下次見到奶奶時,就脫口而出"奶奶又來假裝帶我了"。
孫子這不經意的一句話,婆婆非常尷尬!婆婆認為是小靈教的,而小靈認為婆婆做的事情也讓自己很寒心,雖然孩子說了這話,小靈也沒有反駁,而是用沉默的方式應對。最後婆媳二人鬧了個不歡而散,老公夾在兩人中間非常難做。
我們要知道,婆媳之間的立場是不同的,一個作為大家長,有照顧兒孫的義務,一個作為女主人,有管理家庭的權力,這兩者之間本就存在發生衝突的隱患,再加上兩代人之間生活觀念不同而產生的“代溝”,是很容易互相“看不順眼”的,繼而也就不願意溝通,時間愈久,積怨愈深。
在今天的案例中,小靈與婆婆就屬於這種不滿情緒悄然滋長的情況,兒子的“傳話”成了引爆情緒的導火索。向著兒孫、愛炫耀,這是老年人的通病,小靈看不慣。婆婆也深知這點,覺得小靈“事多”。不然也不會在孫子“脫口而出”的時候馬上質問小靈。
迴歸到咱們育兒問題上,孩子“傳話”這一點其實非常不好,長久下去會成為一個“大嘴巴”、“長舌婦”甚至是招惹事非,“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那麼,我們該如何杜絕這種現象呢?
一、別刻薄
我很討厭那些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有什麼話有膽量就當面說,背後嚼舌根算不得英雄。比起背後詆譭人家,倒不如背後誇誇人家,向孩子傳播點正能量。
二、別認真
孩子小,不懂事,不知道傳話帶來的後果,而且孩子語言組織能力不強,說話雲山霧罩的,認真了很容易曲解。
三、別見怪
我說過,孩子的傳話只是起一個導火索的作用,家庭的積怨不在孩子身上,窗戶紙早晚要捅破的,如果因此而遷怒於孩子,孩子以後可能就不敢說真話了。
既然組成了一個家庭,就是一家人,一家人有什麼話不能說呢?正是大人之間的不溝通,才把孩子變成了“傳聲筒”,希望這種悲哀可以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