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暴雨天蹚水上班,小夥惹“毒”上身!醫生提醒:嚴重可致命

由 度方針 釋出於 健康

近期,各地雨水頻繁

暴雨天

不少小夥伴都會換上拖鞋

捲起褲腳蹚水而過

然而,專家提醒:

大家千萬別這樣做了

小心惹“毒”上身!

近日,廣東小夥吳某上班時,突然下起暴雨,路面上都是積水,他便脫了鞋,蹚水趕路,到公司後因為沒有備用鞋襪,只能穿著溼襪子、鞋子繼續上班。

第二天,他開始發燒,小腿也紅腫疼痛,便前往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皮膚科就診。醫生診斷,他患上了常見的皮膚疾病——丹毒,對症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已出院。

丹毒俗稱“流火”,大多數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疾病,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下肢和麵部,表現為區域性的紅斑、表面發熱,伴有疼痛,與周圍正常的皮膚之間分界比較明顯。

該院皮膚科主任馬寒介紹,該病多發生在足部,足癬或糖尿病患者因腳趾縫間糜爛、皮膚表面有小傷口的人群容易感染,大多數人在遭遇暴雨積水後,選擇蹚水出行,但積水中混雜了地面和地下管網中的各種汙物,有大量致病細菌、病毒、真菌等,如果雙腳皮膚有破潰,細菌從小的皮膚傷口進入皮下淋巴管,導致感染丹毒、腳癬等疾病。

除了區域性皮膚的紅腫疼痛外,丹毒患者區域性的淋巴結也會腫大。若不及時處理,紅腫皮膚表面可能發生水皰、大皰或血皰,往往伴有發熱、寒顫、頭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發展為敗血症或膿毒血癥,危及生命。

馬寒提醒市民,蹚水後,皮膚如出現紅斑、水泡、瘙癢等症狀,請及時就醫,尤其是本身就有足癬或其他皮膚病的患者,切勿憑經驗用藥,以免耽誤病情。

警惕:蹚水之後易發這些病

1.丹毒和淋巴管炎

雨後蹚水,細菌容易從皮膚毛孔趁虛而入,鑽到淋巴管裡,從而引發丹毒和淋巴管炎等。如腳上有破口,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2.間擦疹、腳足癬

因長時間在漬水中浸泡,皮膚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壞,真菌和細菌便有機可乘,很容易引發間擦疹、腳足癬等皮膚病。

3.抽筋、關節炎、風溼病

下雨天很多人會換上涼鞋冒雨上下班,回到公司或家裡後,便用涼水衝腳以保持乾淨。但涼水洗腳,毛孔會驟然關閉阻塞,加上鍛鍊後肌肉疲勞、緊張度增加,腿腳很容易抽筋,更可能誘發關節炎和風溼病等。

提醒:四類人蹚水很危險

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足癬、糖尿病等人群,一定要儘量避免暴雨天涉水外出。不得已外出後,這類人群要立即洗個溫水澡,以促進血液迴圈、預防淋巴管炎等,尤其是可以緩解糖尿病人群容易出現的足部問題,減少感染機會。

1.體質弱人群:降低抵抗力

體質比較虛弱的人群,本來機體抵抗力就低,雨天外出很容易誘發感冒,而感冒後會形成惡性迴圈,加速抵抗力下降,使細菌病毒趁虛而入。

2.足癬:給真菌創造有利條件

足癬即大家俗稱的“腳氣”,這類人群雨天蹚水如不及時清潔,或清潔得不徹底,會加重足癬或使曾經得過足癬的人群疾病復發。

3.糖尿病:易使腳部壞死

糖尿病患者本來就抵抗力弱,尤其是腳部的血液迴圈差,皮膚抵抗能力也差,且常伴有神經病變。如果蹚水,容易感染丹毒,甚至出現腳部感染、壞死。

4.心腦血管病:易致中風

暴雨通常會使溫度驟降,天氣突變會使人出現胸悶的感覺,引起血壓不穩。心腦血管疾病人群此時儘量避免外出,雨水和路面的積水都比較涼,容易使心腦血管健康狀況不是很好的人形成血栓,甚至會使不少有中風史的人群舊病復發。

關於蹚水,這些你要知道

1.如果皮膚本來有破口,先在創口處塗上抗菌藥膏,儘量穿高筒雨靴或套上厚塑膠袋,不要赤足蹚水。

2.蹚水的鞋子儘量及時清洗曬乾後再穿,不要連續穿。

3.赤足蹚水後,要仔細沖刷足部,保持乾爽,也可以用生理鹽水沖洗浸泡雙小腿約15~20分鐘後,再用清潔水洗淨晾乾。

4.有灰指甲、腳氣、腳上有破口的市民,更要注意保持足部衛生,不要赤足蹚水。

5.醫生不建議蹚水後用酒精消毒,因為酒精對皮膚會有刺激作用。

綜合:羊城晚報、南方日報、廣東衛生線上

編輯 張宇晨

主編 李旭

監製 周靖霏

總監 朱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