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好、溼氣重?中醫:學會這幾招,健脾祛溼,身體更健康

很多人去看中醫的時候,都會聽到中醫建議:補脾。而近幾年來,似乎出現了“全民補脾”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並不奇怪。全世界胃病患者一共5億左右,中國就佔了1.2億,可謂是“胃病大國”,提到胃病,就不得不說到脾。

脾不好、溼氣重?中醫:學會這幾招,健脾祛溼,身體更健康

?

在中醫眼中,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脾胃不好,身體氣血不足,各個部位得不到滋養,則容易生病。因此,要養生,首先得補脾。孫思邈曾經說過:“補腎不如補脾”,尤其是脾虛的人,一定要重視補脾的重要性。

那麼脾虛的人,一般都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胃強健的人肌肉充滿力量,因而常說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多半是脾虛的人。

從臉色也能判斷一個人的脾胃是否虛弱,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臉色發黃、暗淡無光澤,嘴唇乾燥發白,還時常脫皮,要警惕是脾虛。

《黃帝內經》中有“脾主涎”的記載,這所謂的“涎”,指的是脾之水,若是脾氣充足,涎液運輸正常,就會待在口腔中,但若是脾氣虛弱,則會在睡覺時出現流口水的情況。

脾不好、溼氣重?中醫:學會這幾招,健脾祛溼,身體更健康

?

由於脾胃主水液運化,進入體內的水分需要經過脾胃運化,才能形容各個臟腑所需的津液,當脾胃虛弱時,運化能力減弱,會導致便秘出現。

除此之外,脾虛的人還會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渾身乏力等表現。

應對脾虛,健脾祛溼是關鍵,中醫上有何“妙招”?

如何健脾祛溼?

脾不好、溼氣重?中醫:學會這幾招,健脾祛溼,身體更健康

?

從飲食上入手,是健脾祛溼的第一步。由於脾胃起著升清降濁的作用,因此,吃飯時一定要注意一點:不要吃過飽,最好是七八分飽的時候就停止,避免給脾胃造成更重的負擔。多吃健脾祛溼的食物,比如薏米,《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薏米健脾益胃、除痺勝溼的功效,脾虛的人可以直接將薏米炒熟後泡茶飲用。

按摩穴位也是健脾祛溼的方法。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會引起運化不力,從而導致水溼停滯,帶脈穴不僅能夠健脾陽,還能刺激肚子兩側的陽氣,使小腹內的水溼迅速化開。平時可以對帶脈進行敲打、按揉,力度以自身能承受為準。

建裡穴是任脈的腧穴,具有行氣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虛的人常常胃不好,導致消化吸收能力變差,使食物滯留於體內,出現腹脹、噯氣等情況,因而引起睡眠不好。若是對建裡穴進行按摩,可有效健脾和胃,緩解不適。

脾不好不是一朝能調理好的,需要在飲食和作息上做調整,再輔以穴位按摩等方式,使其慢慢得到改善。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45 字。

轉載請註明: 脾不好、溼氣重?中醫:學會這幾招,健脾祛溼,身體更健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