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給孩子亂用中成藥!會影響孩子生長髮育,熱邪鬱閉、傷津耗血
我們先講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三歲的小孩子,反覆咳嗽七天,用藥後加重,三天前來找我看診。其實他之前也斷斷續續一直在咳嗽,每次都是用藥控制,過段時間又反覆。
這次咳嗽聲音比較沉悶,不是很清脆,家長說,沒有痰。在西醫院裡被診斷為支氣管肺炎,血象並不高,所以醫院沒法給抗生素,就開了中成藥蒲地藍。相信大家對這個藥物非常熟悉。
用了藥三天,並沒有效果,仍然持續咳嗽,並且有加重的趨勢。白天咳,晚上咳,特別是到了晚上咳得更厲害。逐漸的,胃口也不大好,大便也不好了,家長就更著急。前來就診的時候,孩子嘴唇微微發紅,舌質比較淡,舌邊尖比較紅,舌苔是薄白膩苔。
我看到他的狀態,首先就跟家長說,不要再吃蒲地藍了。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都會很吃驚望著我們:為什麼不吃蒲地藍?每次醫院開的都是這些藥啊。
在臨床上看到類似的,中成藥的錯誤運用案例太多了。如果盲目的去應用中成藥,就會像這個小孩子一樣,吃藥七天甚至十天,都不會好轉。
為什麼不建議他繼續用蒲地藍?今天就來講講中成藥的誤用。
小孩子的病,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先從小孩子的生理和病理基本特徵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兒科的起病特點是比較快,發展也很迅速,一旦發病呢,家長們都會很緊張。古往今來都是這樣的。我們從宋朝醫家記載的病案中可以看到:一旦小兒發熱、或者出現了驚厥、高燒多燒兩天,前醫在他們病案中的記載就是“舉家驚慌”。到了今天,這些現象也並沒有多大改變。
小兒疾病發展非常迅速,是基於小孩基本的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展迅速。
臟腑很嬌嫩,形氣未充,就容易感受邪氣,發病非常的容易,可能吹吹風就感冒了,稍微出點汗沒關窗戶就感冒了,就流鼻涕、嗓子疼或者就開始發熱、咳嗽;吃東西可能多吃這麼一兩口,就積食了;再多吃一點,可能會影響到腸胃的功能;又吹一點風,就會導致積食發熱。這些情況出現都是非常迅速的。
因為生機蓬勃,陽氣很充盛,一旦疾病邪氣作用到孩子機體上的時候,它發展的就非常快,傳變的也非常迅速。
還有一個特點,小孩臟腑很清靈,臟腑裡沒有什麼雜質。成人的疾病經常受到情緒、淤血、痰溼這些的影響,而小孩子卻沒有。古人講“臟腑輕靈,隨撥隨應”,意思是你稍微用一點藥,他機體就能起反應,起了反應迅速的就能夠往康復的方向發展。
小孩子的病,說簡單一點,來得快去得也快。
所以,希望家長們在孩子突然生病時不要緊張,這是小孩生機蓬勃的正常反應,反應劇烈,傳變快,這是很正常的。當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去對症處理,恢復得也非常快。
動不動給小孩用苦寒藥清熱,就是給小樹苗下冰雹古人講,“小兒三歲以下護衛純陽”,“小兒純陽之體”,純陽的這個論述出自《顱囟經》。如何正確的去看待小兒的純陽之體?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家長因為認為小兒是純陽之體,反而經常給小兒清熱,比如四川地區家長經常給小孩做的一件事是,給小孩子沒事喝喝夏桑菊,沒事喝喝菊花、金銀花,或者喝一喝羅漢果這一類的。為什麼呢?他們說小兒火體質啊,陽熱體質。
再加上有的醫生也是這麼認為的。只要一看咳嗽告訴你這是肺熱,一發燒更不得了。發燒就是上火呀,上火就是熱呀,所以經常給小孩運用清熱的藥。你問他理論來源在哪裡,他會說“小兒三歲以下護衛純陽”。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小兒的純陽之體,我們怎麼去理解它呢?因為他的生機很蓬勃,生機蓬勃的來源在哪裡?全靠這個純陽。三歲以下時,他就像小樹苗一樣,要不停的生長,需要的是充足的陽光。而我們天天給小孩吃清熱藥,就類似於天天給小樹苗下冰雹,小孩兒肯定長不好。
第二個問題,小朋友確實易寒易熱。他容易發高燒,因為他的陰氣陽氣都很幼稚,沒有成型,臟腑功能還不成熟,一旦受到了邪氣的干擾,容易走向極端,動不動就會發很高的熱。你看成人發燒很少燒到38度以上,而小朋友一燒動不動就到38度以上,甚至到39度或者40度。
結果,很多家長面對小孩這些情況會非常緊張,非常著急的希望症狀能得到控制。早上開始發燒,巴不得晚上就別燒了,或者晚上開始發燒的,希望明天早上就能退燒。
而我們的有些醫生呢,基於這種情況,在藥物的性質、劑量上追求使用劇烈的方法,希望快速的解決發熱的問題,那麼就出現了大劑量的清熱藥的應用。使用一些清熱的中成藥,比如羚羊角粉、比如紫雪丹,甚至於還有給小孩吃安宮牛黃的……這些藥物都是為了在短期內抑制住小兒的發熱狀態。文章開篇蒲地藍的例子,也是類似的情況。
你常常問醫生,為什麼要用苦寒藥?他告訴你小兒發熱,咳嗽是肺上有熱,飲食積滯就是胃上有熱,發燒稍微高一點就是心經有熱,然後就告訴你發燒就是發熱,中醫上講,療熱以寒藥,這麼一個理論。外行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呀。但其實這個是沒有道理的。
大量誤用辛溫藥,熱鬱閉在體內,傷津耗血還有一種人,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他們認為小兒是純陽之體,所以一定要用純陽的藥,哪怕小孩子吃了一兩次清熱藥,就可能會傷了陽氣,就要用一些溫陽的藥,用一些駿猛的辛溫的藥,去把它糾正過來。
這個想法我個人也不是很贊同。
我們前面講了,小兒生機蓬勃,出現了問題把它糾正回來是很容易的。大量長期的運用一些過於辛溫的藥,對小孩的影響是,熱邪會積滯在身體裡面。不僅不能把以前留存的寒邪驅散掉,還容易把熱邪鬱閉在裡面,而這個鬱閉的熱邪會傷津耗血。傷津耗血以後,小孩子的生長髮育也不能正常進行。
有時候你會發現,小孩以前吃了寒藥會臉色發白,現在怎麼回過頭吃熱藥,臉色還發黃了呢?那其實就已經開始耗傷津血,是很不對的一個做法。
所以想提醒大家,在寒涼藥/辛溫藥的選擇上,家長們不要走極端。還是應該根據每次的病情去辨證,給合適的藥物。
療效:你看重的是短期內症狀的抑制,還是真正的解決?每次我們看兒科的病,家長都很著急:老師你快把它這個發燒給解決了,別的我都不要求,我就要求今天晚上能退燒/能止咳。家長非常著急。
而有的家長會告訴你,我上次給他吃了紫雪丹,他就不發燒不咳嗽了,上次吃了大劑量的石膏青黛,他一下就退熱了,很有效果。
我們看待任何一個疾病的治療效果,我們不能只看短期,我們要放大時空去看。發燒也好,咳嗽也好,你看到的只是短期症狀的抑制,還是真正的解決?解決症狀以後,有對身體有沒有造成傷害?身體付出了多大代價?
也許他今天就不發燒了,但是三天以後,這個發燒反覆了;也許因為吃了這些藥,每次咳嗽都管用,但是這次就不管用了。
這些藥有沒有對機體造成傷害?很多家長帶小孩就診,就片面孤立的看待療效:只關心症狀有沒有短期緩解,而忽視了對小孩整體的影響。
實際上會走很多的彎路,矛盾沒有真正被解決,問題還會復發,最後解決的難度還會越來越大,盲目的濫用苦寒藥或者辛溫藥都會讓這些矛盾錯綜交織在一起,越來越複雜。
怎麼看療效到底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第一點就是看他的這個療效鞏固不鞏固,症狀反覆嗎?
第二點是看吃了藥以後,燒退了以後,這個小孩子他短期內的精神狀態怎麼樣?有沒有精神越吃越差?胃口怎麼樣,有沒有脾胃功能越來越差?越吃藥越不想吃飯?
再放長遠一點,你就看這個疾病反覆的頻率。因為小孩總是要生病的,這次用對了下次可能因為其他情況有反覆,但是你要看他反覆的頻率。這個頻率是逐漸在降低呢?還是逐漸在增加?間隔的頻率是在加長?還是越來越短。
再把時間拉大一些,放大療效,那你就看他生長髮育的好不好。我以前看過一個兒科的病人,每次來調脾胃,說不想吃飯了。我看她舌苔白膩,就開了一點藥,胃口好了,第二次又來。我問她怎麼老不吃飯?她媽媽說,哎呀我在某個老師那兒看,每次發燒就去吃藥,一吃藥燒就退了,但是胃口就不好,再過來找你。你的藥一吃,胃口又好了。我就跟她說,你以後不要吃這些清熱藥。
後來我出國回國以後,又有一次,她又來看,我不記得之前的事了。我又告訴她同樣的話,不要吃清熱藥。第二次她來,告訴我說,我小時候就在你這裡看,每次都是吃完發燒的藥以後來你這兒調調脾胃,這次的藥跟小時候的一樣。
這是個小女孩,五年前給她看過,五年後我再次見到她,長得非常黑,黑瘦黑瘦,佝僂個背,我們中醫叫氣虛,這就是苦寒藥長時間服用後帶來的傷害。長時間服用辛溫的藥也會帶來傷害。
所以我們看待這些效果的時候,放大到時空,五年以後十年以後,小孩子出現生長髮育的問題,特別是女孩子,出現月經的問題時,很多醫生不會意識到,他是小時候吃藥吃錯了,家長也不會考慮到。
這個是我們中醫的優勢,我們整體的去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他可能是小時候錯誤治療的問題。
今天很多人不認這個賬,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揪心,各位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如果不太懂中醫的常識時,可以看一看藥物說明,中成藥裡面清熱藥特別多,藥物說明上如果有人工牛黃,有大量的石膏,有大黃這些藥物,我建議要慎之又慎,一定要非常謹慎的運用,關於療效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
這部分我們講了中成藥的誤用,以及透過觀察長期的療效去判斷之前的治療是不是正確的。下次我們講講小兒常見病症當中,一些中成藥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