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要想健康,就得改掉這幾個壞習慣

由 申屠仲舒 釋出於 健康

1.不要等到餓了才吃飯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認為餓的時候吃飯才吃得香,營養也會吸收地更加充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飢餓感主要來自於腦垂體及下丘腦的相關刺激和胃的收縮。科學證明,在人吃完飯後的四五個小時後,胃中的食物就會完全消化乾淨,之後食物若是得不到及時補充,人體就會以“燃燒”脂肪等其他方式為機體中各種生命活動的進行提供熱量,這時人還不會感到飢餓。但是當飢餓感突然來臨時,說明胃裡早已空空如也。長此以往,胃壁及胃黏膜組織就極易被分泌的胃酸“自噬”,勢必造成對胃部的損害,影響人體健康。

2.吃飯時不可讀書看報

有的人認為吃飯時讀書看報是對世間的充分利用,其實,這種做法對身體健康有害,得不償失。吃飯時,消化系統的運轉需要大量氧氣和血液的幫助,如果此時讀書看報,會導致大量的氧氣和血液仍彙集在腦部,消化器官的血氧含量就會相對減少,這樣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等問題的出現。

3.食物不宜過熱食用

許多人都喜歡趁熱吃飯,認為這樣吃的痛快,也有利於身體健康。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人的腸胃是敏感又脆弱的,尤其是腸胃黏膜易於受到各種傷害。口腔能承受的溫度,腸胃卻未必承受得了,食物過熱食用很容易對腸胃造成灼傷,損害胃功能,並引發消化道疾病等,其中又以食管疾病的發病率最高。而且,食用溫度過高的食物也會使頭部汗腺受到刺激,容易導致脫髮等問題的出現。

4.吃飯時狼吞虎嚥有害健康

不少人由於時間緊張,所以在吃飯時總是狼吞虎嚥的,實際上這種習慣對健康的損害是很大的。研究表明,吃一頓飯的時間應當保持在20~30分鐘,吃一口飯在嘴裡要經過20次以上的咀嚼,才最有利於人體的吸收。如果吃飯狼吞虎嚥,必然會減少食物在口腔中的存留時間,食物無法經過充分咀嚼和唾液澱粉酶的分解就直接進入胃部,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問題的出現。另外,由於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得不到有效吸收,久而久之,人就會因為營養不良引發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