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台州市腫瘤醫院手術室裡,監護儀的聲音規律而平穩,無影燈下,普外科主任謝英園神情嚴肅,全身貫注地操作著手術器械。
謝英園是院內公認的“超人”,常常在醫院一待就是30個小時。查房、手術、門診、帶教,到下班時,他已然累到直不起腰;晚上回到家,還沒來得及休息,一個急診電話,他又回到醫院,走上了手術檯。這就是謝英園的日常狀態。
連續“作戰”30小時
早上7時多,謝英園就趕到了科室,精神狀態看上去還不錯。然而,前天他剛剛值了24小時的班,昨天又是一天的專家門診加手術。當天他還是副班,這也意味著,他要24小時待命,一有急診便要上手術檯。謝英園笑著說:“所有外科醫生都熱愛自己的工作,外科醫生的工作與興趣是完美結合的,累和苦就不覺得了。”
謝英園換上白大褂,開啟電腦,瀏覽電子病歷,檢視病區患者的病情及檢查結果。再一如往常,先主持科室的早交班及晨會,對疑難病歷及手術病歷進行討論,哪些需要更改治療方案,哪些需要手術,術前應該怎樣準備,手術中存在什麼困難及其他注意事項。會上,他和同事們全面分析病區病人的動態情況和病人的病情變化。
查房是謝英園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患者的情況他都一清二楚,會不斷地給他們鼓勵和信心以戰勝病魔。同時,他還會對下級醫生進行教學,他常說,查房就是最好的教學。
一站就是一整天
上午8時20分,謝英園來到了手術室。第一臺手術是包皮環切手術,患者是一名4歲的小孩。為了減少全麻藥對孩子造成的副作用,手術採取了局麻。護士貼心地在手機播放動畫片《汪汪隊》,孩子看得津津有味,安靜地配合手術。
“小朋友,你很勇敢,手術很快就結束了。”謝英園一邊手術,一邊安慰著孩子。
這臺手術只是個“熱身”,接下去還有兩臺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
“你叫什麼名字?”“做什麼手術?”“有過敏嗎?”謝英園一一核對了患者的身份資訊,以確保手術的安全。
確定了手術方案、等待麻醉……當手術室一切都準備就緒,謝英園就準備上“戰場”了。顯示屏上顯示出了患者手術時的映象,也看到了白白的類似於蛛絲的筋膜。“這些被我們外科醫生稱為‘天使的髮絲’,看到它們意味著,穿孔的位置比較成功,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會比較少。”謝英園說。
一臺手術做完,接著又做下一臺,中間等接臺手術的間隙,謝英園要及時記錄上一臺手術記錄及開具術後醫囑,可以稍微休息一會兒。連續做完兩臺手術的他仍精神得很,沒有絲毫倦怠。時針嘀嘀嗒嗒地走著,手術室裡,除了監護儀的嘀嗒聲,就是手術器具互相碰撞的聲音。
帶團隊,做比說更重要
下午2時,謝英園開始了門診。以前,謝英園的專家門診半天就要接診60多人,考慮到工作量實在太大,才限號到50人。在門診過程中,謝英園總會對患者淺顯易懂地分析病情,讓他們對自己的病症有更清楚的瞭解。
下午2時30分,診間進來一名中年男子,拿出了一張CT報告。謝英園檢視後,在紙上惟妙惟肖地畫出了腎臟、輸尿管、膀胱,詳細解釋了病症:“你的結石現在大致是在這裡,有8毫米左右,處於輸尿管的上段。回去後先藥物排石,多跳跳跑跑,看看石頭能不能排出來。”
跟著謝英園一天,記者發現,他幾乎沒過喝水。他說,剛剛開始工作時,手術不夠熟練,一臺手術往往需要花好幾個小時,為了防止手術時想上廁所,他術前一般不敢喝太多水。門診也一樣,擔心患者久等,久而久之,就沒了喝太多水的習慣。
謝英園不是普外科裡資歷最深的,作為80後的他,相對還是比較年輕,卻帶出了一支很“拼”的團隊。他認為,作為團隊負責人,怎麼做比怎麼說重要得多。他是院內公認的“老黃牛”,手術量在全院裡名列前茅。週一與週四是手術日,他常常有五六臺手術,多時有十幾臺,平時,也往往安排了3臺左右。對於科室裡的成員,他總會不遺餘力地支援,讓醫生們百花齊放、快速成長。
下午門診結束,謝英園又匆匆趕往手術室,還有一臺急性闌尾炎腹腔鏡手術等著他……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正如醫學生誓言裡說的那樣,從醫16載,謝英園始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口號。
【來源:浙報融媒體】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