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過幾百萬人性命的一種野草,清虛熱,除骨蒸,藥用價值高
青蒿原本也就是生在山野路旁的雜草,卻因《肘後備急方》而得以傳承,更是在當代中藥科學家屠呦呦的手上大紅大紫,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網紅”藥材。
青蒿雖然就是一株普通得在普通不過的雜草,但在中醫的眼中,它依然是一種可以治病救人的中藥。中醫認為,青蒿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等功效。適用於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寒熱,溼熱黃疸等症。一般內服劑量在6~12g,煎藥時需後下此藥。
對於青蒿,最牛的作用,當在於截瘧。早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曾有如此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在一千多年前的葛洪時代,就已經研究出了青蒿是治療瘧疾的良藥,且用法是“絞取汁”,而非“水煎服”,這一特殊用法讓當代中藥研究者屠呦呦獲得靈感,並以此為基礎,發明了青蒿素,用以治療瘧疾。
瘧疾是全球都十分關注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在全國各地廣泛流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於瘧疾者超過200萬人。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在2011年就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青蒿是菊科植物,山野、路旁隨處可見,在治療瘧疾方面,可以說是一種十分廉價的藥材。對於青蒿治療瘧疾的作用,並非只有《肘後備急方》做了記載,也不僅僅只有“絞取汁”這一種使用方法。在古今醫書中,對青蒿治療瘧疾也不乏記載。
在《仁存方》中有過記載,若是溫瘧痰甚,但熱不寒,可以用青蒿二兩,以童子小便浸焙,再加黃丹半兩,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白湯調下。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青蒿搗汁煎過,如常釀酒飲,可以治療虛勞久瘧。
青蒿除了治療瘧疾之外,對於寒熱如瘧的,療效也不錯,比如著名的蒿芩清膽湯就可以治療少陽三焦溼遏熱鬱,氣機不暢,胸痞作嘔,寒熱如瘧等症,具體處方為:青蒿腦4.5~6克,淡竹茹9克,仙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青子芩4.5~9克,生枳殼4.5克,陳廣皮4.5克,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克,水煎服。
青蒿對於瘧疾的患者來說,雖然是救命仙草,但也有一些人是不能服用青蒿的。在《本草經疏》中就有“產後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洩瀉者,勿用”青蒿的記載,在《本草通玄》中則有“胃虛者,不敢投也”的論述,今人在使用青蒿時,對於這些用藥禁忌,應當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