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志紅:做好食品安全科普 粉碎“舌尖上的謠言”

本文轉自:人民網-科普中國

5月17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人民網主辦的“食品安全科普與網路傳播專家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國農業大學、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等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出席此次活動,就食品安全科普工作進行深入討論。

從“千滾水致癌”到“隔夜水有毒”,再到“味精有害健康”,“舌尖上的謠言”千變萬化,為何能在朋友圈裡“屢闢屢傳”?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範志紅在座談會上表示,生活中經常遇到關於食品安全領域的頑固性謠言,科普工作者屢次破解,謠言還在傳播屢次。不管是家族群也好,網上也罷,各種社交類平臺還會經常出現這些“舌尖上的謠言”。

那麼,謠言為什麼會反覆出現?範志紅總結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謠言具有吸引眼球的天性,各式花樣的謠言讓人真假難辨。謠言入腦入心後,想清除相當困難。真假資訊相混淆,使得大眾在辨別上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

二是謠言具有反覆回潮性。相隔一段時間後,一些謠言會再次出現,尤其是被一些商業宣傳反覆傳播。對此,範志紅強調,闢謠不能嫌麻煩,權威媒體要反覆、持續不斷地進行科普。

三是我們當今處在演算法時代,演算法會把大眾感興趣的話題、內容不斷透過平臺推送,這樣形成了資訊繭房。範志紅指出,社交平臺應當內部整合發力,多渠道、成規模地推薦正確的科普資訊。

四是懲罰機制問題。一些商業企業、網路媒體等透過造謠來增加點選率、擴大知名度或中傷打擊競爭對手。值得注意的是,造謠者往往受到的懲罰微不足道,因而始作俑者更加有恃無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55 字。

轉載請註明: 範志紅:做好食品安全科普 粉碎“舌尖上的謠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