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將來有所作為,可教育孩子畢竟不是紙上談兵,當父母親自去做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教育孩子遠比自己想象的複雜。
特別是那些生性調皮的男孩子,一個不小心就不知道會惹出多大的麻煩。俗話說:“因材施教”,對於那些養育了男孩的家庭,同樣應該選擇適合男孩的,專門的育兒方法。
李玫瑾教授坦言:教育男孩宜早不宜遲,一定要在6歲前教會孩子四種技能
有幸看過一段李玫瑾老師的講座,特別將其中的一段話摘抄出來,供父母來學習:
孩子的性格培養是有關鍵期的,特別是男孩子,宜早不宜遲。3~6歲就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子,基本上在這個時候就定了。
李教授的這個結論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印證。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父母應該抓住孩子認知發育的關鍵階段,從小就為孩子的性格培養鋪路,只有這樣,養出好性格的孩子才能水到渠成。
特別是那些天性調皮的男孩子,父母教育更是要抓住這個關鍵階段。
之所以將孩子教育時間固定在6歲之前,其實是有科學論據支撐的。
心理學上將0~6歲視為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從“他我”到“本我”度過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的寶寶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新的認識,並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想要按自己的想法去辦事。
如果父母能夠抓住這個重要階段,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引導,將會幫助孩子養成受用一生的好性格。一旦錯過6歲的關鍵期,孩子性格形成後,父母再想改也來不及了。
李玫瑾老師將其總結為“四種能力”,家有男孩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
家有男孩,一定要學會四種能力,學會了長大不走歪路
1)抗挫折的能力
主持人汪涵曾經說過:“我把孩子當強盜一樣養。”他解釋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強健其體魄,野蠻其精神。”在汪涵的眼中,孩子取得任何成績的前提是保證一顆強大的心臟,如果面對一丁點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那這種教育是失敗的。
馬雲在一次峰會中也指出,現在中國孩子最缺的就是“心力”,一種讓心臟異常強大的力量。俗話說:“守得雲開見月明”,逆商的培養和一顆強大的心臟就是讓孩子熬過漫漫長夜,見到明日朝陽的內在動力。
抗挫折能力其實也是孩子性格培養的一部分,父母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讓孩子更加坦然地面對失敗和挫折。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妨選擇一些逆商培養的繪本讀物,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
2)表達的能力
男孩作為將來的一家之主,是全家人的支撐,不能只做一個被動的,唯唯諾諾的接受者,也應該善於將自己內心的意見,準確地傳遞給其他人。這其實是對孩子表達能力的一種要求。
俗話說:“男孩要放養”其實正是這個意思,父母要鼓勵男孩多接觸一些其他人,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孩子從小就善於表達自己,從而實現“小社會”到“大社會”的轉變。
3)坐得住的能力
父母需要首先明確一點:聰明和學習成績好是兩回事。
李玫瑾教授指出,那些性格活潑,看似聰明的男孩子,其實注意力根本不在學習上。從小機靈的男孩子,大腦會更加活躍,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的影響,將本來專注於一件事上的孩子帶到其他方向。
父母要在孩子0~6歲時有意識地鍛鍊孩子“坐得住”的能力,透過一些男孩子喜歡的方式,比如遊戲,來一點點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養成高專注力的好習慣。
4)情緒管理的能力
中國的父母在孩子的情緒管理的問題上常常採取一種主動的“忽視”態度。父母會覺得這只不過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的正常現象。
實際上,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1960年進行的“軟糖實驗”中指出,長大後取得好成績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較強的情緒管理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其實在他們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特別是在孩子自我意識發育的關鍵時期,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自我意識的萌發會讓寶寶產生強烈的消極情緒,常常表現為暴躁和不安。這種情緒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孩子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長大很難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