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花
前幾天,閨蜜一見面就跟我抱怨:
“氣死了!以前我覺得娃只是有點慢,現在才發現,她簡直就是磨蹭到家了!”
原來,她女兒今天八點了還沒起床,催了兩三遍,仍然沒有動靜;好不容易起來後,坐在那裡神遊,嘴裡哼唧著,也不穿衣服。
洗臉刷牙,磨磨唧唧又是二十多分鐘。好不容易去吃早餐了,沒想到吃上兩口,手裡就開始搗弄玩具,半個小時才吃完。
閨蜜覺得,一大早寶貴的時間全都浪費在磨蹭上了,關鍵九點還要上網課。
提起上網課更愁人,不是要喝水,就是去廁所,來來回回磨蹭半天,就下課了。
聽完她的吐槽,我也深有同感。磨蹭,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其實,孩子的磨蹭,並不是故意為之,而是他們對時間沒有什麼概念。
此刻,父母的催促和焦慮,不但起不到什麼作用,還有可能帶來反面效果。
磨蹭不是缺點,是家長太心急
給孩子制定計劃,讓她跟著去做,這樣做事情是不是就不會磨蹭了?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調查:
孩子在2歲之前,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他們活在當下,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大約到了3歲以後,才對時間有了初步的印象。
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都上幼兒園。起床、上課、吃飯,這些事情都與時間產生了聯絡,但是孩子對於具體的時間還不能完全理解。
孩子到了6歲,大都不會認表。
一直到7—8歲,進入了小學階段,孩子才有了一點時間概念。知道幾點上學,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
所以,6歲以下的孩子愛拖延,著實是被誤解了。那麼造成孩子拖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第一,孩子大腦的發育沒有成熟。
全球著名的拖延心理學研究者皮爾斯.斯蒂爾認為:
大腦功能發育的步調不一致,是拖延的起因。
大腦主要受前額皮層與邊緣系統的影響。簡單來講,邊緣系統主要負責人們的情緒,像憤怒、開心、失望等,都受它控制。而前額皮層,主要幫助人們去分析事情,負責做決定。
科學研究也表明,負責做決定的前額皮層要到20歲左右才發育成熟。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受大腦邊緣系統影響比較大,只會跟著自己的心情走。
對於父母的一些指示,如果他們不喜歡幹,這時候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會說服前額皮層,玩耍就會戰勝理性,才出現了事情一拖再拖的現象。
第二, 磨蹭的背後,是父母的包辦代替 。
孩子的懶散、拖拉、缺乏自理能力,其實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插手密不可分。
很多家長看不慣,孩子做事情慢吞吞。為了省心,乾脆自己替孩子做了,殊不知帶來的是更多的煩惱。
表姐家的孩子上幼兒園時,每天早晨都是媽媽幫著穿衣服,姥姥負責穿鞋,爸爸幫著整理書包。如今上一年級了,穿衣服還要依賴表姐。
其實,表姐家的這種包辦代替,不僅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也是在表達對孩子的“不信任”。讓孩子覺得,做也做不好,還不如不做,反正爸媽會替我做。
慢慢地,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差,甚至遇到難題就會本能地逃避。
第三, 父母的催促,給孩子帶來了負面的心理暗示。
家長總是催促孩子,無形中就給孩子貼上了標籤。漸漸地就會形成心理暗示,讓孩子誤以為“我做事情就是很慢”。
這種標籤效應,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讓他不自覺地往標籤喻示的方向去發展。
比如,父母叮囑孩子把玩具放到歸納盒裡。可每隔幾分鐘就會問:
“收拾好了嗎,不就是幾個玩具,怎麼這麼慢 ?”
父母的頻繁催促,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壓力,孩子會覺得“我做不好”。孩子產生這種心理後,會越來越自卑,從而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
“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我們太著急。孩子就是孩子,他的習慣、動作的麻利性,怎麼可能和我們同步呢?”
家長要學著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允許孩子慢慢來,讓他循序漸進地去適應,再慢慢做好,孩子才會自由快樂地成長。
提醒孩子注意時間
父母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家長催孩子,是希望他儘快地把這件事情做好,不要過多地浪費時間。出發點是好的,可現實往往背道而馳。
想要幫助孩子改掉一些壞習慣,還是要找對方法,對症下藥。
首先,讓孩子對時間產生概念。
孩子磨蹭時,這時你先不要著急催他。
你可以換種表達方式,告訴他:
“再等你三分鐘,我們就出發了。”或者“還有十分鐘,遊樂場就開門了。”
給孩子一個具體的時間,這樣他會有一個明確的意識,對時間長短有了具體的感知,從而更好地調節自己做事的節奏。
想讓孩子不磨蹭,家長就得用準確的語言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感知到真真切切的時間。
當然了,家長也可以在客廳顯眼的位置擺放鐘錶,在床頭放置鬧鐘,進一步讓孩子清晰地認識時間,對以後掌控時間很關鍵。
其次,父母要學會等待。
當孩子嘗試去做一些事情時,家長要學會放手。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請多些耐心和陪伴,留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去發揮。
看過一個動畫短片《飢餓的小磯橘》,其中有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
橘媽媽找到了美味的扇貝肉,橘寶寶看到後正像往常一樣把它吃掉,誰料竟然被媽媽推開,讓它自己去沙灘覓食。
沙灘上海浪翻滾,橘寶寶很害怕,擔心自己做不好,磨磨蹭蹭,不肯邁出第一步。
橘媽媽看到後,也沒有著急地吼它,而是在一旁陪著它,直到橘寶寶克服了對潮水的恐懼,最終成功地吃到了食物。
孩子的拖延,是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現象。請家長少些焦慮,多些等待。
當你學著慢下來,才會發現孩子獨一無二的美,才有更多的機會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最後,適當鼓勵,給予正向反饋。
孩子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肯定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鍛鍊,才懂得去遵守。
我們也不要對孩子太苛刻,只要在合理範圍內,父母就要去多誇誇孩子,加深他們的自主意識。
比如,孩子到了練琴時間,總是拖延個幾分鐘,然後不情不願地再去練習。
其實這種行為很正常,家長可以試著多去誇獎,像“寶貝真棒,這次都不用媽媽提醒了”“今天比昨天快多了。”
孩子在小的時候自我的控制力還沒有很好地形成,很容易受到暗示的支配。
這個時候父母的表揚,會讓孩子以為“我下次還可以做得更好。”
適當地鼓勵,會正面地強化孩子的行為,慢慢地孩子才會更加自律。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孩子以後變成什麼樣,取決於父母怎麼引導。
俗話說:“熟能生巧”,父母對孩子要多些寬容和耐心。孩子做的次數多了,自然就快了。
接受他們的磨蹭、貪玩、頂嘴、調皮等,給孩子調整的空間。靜待花開,或許會收穫另一種驚喜。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時間。
允許孩子慢慢長大,這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End——
作者:夏花,愛跑步的90後,用溫暖的文字,治癒每一個你。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