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過懂事意味著自我忍讓與缺失,缺乏自己的看法,對小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很懂事,很乖巧,長大之後很孝順,但是凡事杯滿則溢,過猶不及,家長的一些錯誤引導就會讓孩子有一些其實太過懂事的做法,反而對孩子的成長 有很多的壞處,對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起到負面影響。
1、總是把“好吃的”讓弟弟妹妹
大的要讓的小的,主人要讓著客人,到別人家別什麼都拿這是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的話,想要教會孩子禮儀,要懂禮貌。
在孩子把自己的喜歡的東西分享出去之後才誇讚孩子說“寶寶真懂事”,而孩子不讓就用“媽媽不喜歡你了”來威脅孩子,過分的強調“謙讓”,孩子想得到的總是得不到滿足,那麼長時間下來之後就會形成一系類的負面情緒,爸爸媽媽是不是沒那麼喜歡我,是不是我不優秀。
2、不敢在大人面前任性、放肆,不敢對抗權威
在綜藝《放開我北鼻》裡有一期,噗噗到餐廳吃晚飯,發現沒有自己的凳子,就小聲問了一句:“有沒有小椅子”,可是當時沒人理他。等大人叫他回來,給他加了一把椅子後,他卻突然哭了。
于小彤這時粗暴地斥責他:“別吃了,罰站去,說沒說過不許哭鼻子!”
噗噗哭著說:“沒有我的小椅子,我等一會兒再吃。”
于小彤說:“那你哭吧,我走了。”
噗噗急忙說不哭了,可他又忍不住眼淚。
于小彤生氣地說:“你又哭,走吧,我帶你出去哭。”然後強拉著噗噗,要把他拉出門。
噗噗哭著對他說:“我不要去外面,我願意罰站。”
此時節目組出現這樣一行字幕——
“難過卻又懂事”。
噗噗這種行為就是在討好於小彤,他內心有委屈,但他更怕大人生氣,於是他一直在試圖強忍淚水,壓制自己的感受。這種懂事讓人心疼。
這樣其實孩子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請求,卻讓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心思敏感,常常不自覺去猜測對方的想法,擔心被人討厭……,這樣的孩子,會敏感,多疑,也會很脆弱,生活的會很辛苦。
謙讓固然是個好品格,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只有在尊重孩子這個人的基礎上才能跟孩子形成良好的認知,養成一些好的習慣。
如果是自己心愛的玩具,或者是很喜歡的一件衣服,孩子不想分享,那麼家長完全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應該處處都讓孩子學會謙讓。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夥伴“爭”的是自我意願被充分尊重。然後,體會到對方的情緒,願意去滿足對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
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誇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讓孩子主動去分享,而不是被迫的去忍讓。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孩子是否能夠從這個動作中
品嚐發自內心的快樂。
《幼兒情商啟蒙繪本》就透過一起玩、友誼等教會孩子學會從分享中找到樂趣,讓孩子能夠判斷什麼自己,
在環境中尋找規則。
比如,在遊戲區玩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可以鼓勵他們排隊,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要謙讓。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要藉助於嚴格的規則。
比如,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能排好隊等待,不能蜂擁而上;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有禮貌地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一些幼兒卻很難做到,用繪本簡單明瞭的畫風來告訴孩子,也更有注助於培養孩子“適當地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