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中,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都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長乳牙等等,都會被有心的寶爸寶媽們,視為孩子成長階段上的里程碑,而記錄下來。
但是事情不可能盡如人意,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和煩惱,而身高問題就是其中最“難搞”的一項。
男生如果身材挺拔,自然有一種玉樹臨風的姿態;女生若是身材修長會自帶氣場,試問哪一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落得亭亭玉立、風度翩翩呢?
可願景都是美好的,現實中總會有大大小小的“障礙物”,阻礙孩子長高的步伐,如果說先天遺傳基因,決定了孩子身高的上限;那後天的生活、飲食習慣,則決定了孩子的最終身高。
兩對同樣身高的父母,各自孩子的身高卻截然不同,這是為何呢?
鄰居小陳和小周都是個子不高的女孩,當初相親時身邊的媒婆說過好多次,可人家一聽兩個女孩的身高就紛紛搖頭,好在最後遇上了一對身高同樣不出眾的兄弟,小周和小陳也成為了一對妯娌。
兩對小夫妻很快就有自己的愛情結晶,巧的是倆家生的都是男孩,在閒聊時,小周和小陳總是苦笑著說:“孩子身高,可千萬別像咱們”,可是基因這事也說不準,只能聽天由命了。
但不幸的是兩個孩子長大後,和同齡人相比總是矮那麼一點。
一開始小陳會積極搭配孩子的三餐、確保營養均衡,可時間久了,眼看著孩子長得越來越緩慢了,身高一直停留在一米六出頭,小陳就慢慢不抱希望了,直到孩子成年,身高也只有一米六七。
相比之下,小周對自己的兒子的身高可就上心多了,並且表示:不到最後一刻,她就決不放棄任何能讓孩子長高的可能。
小周就每年都會定時帶孩子,去兒童醫院檢測生長狀況,結合醫囑給孩子補充體內缺少的營養物質,並在醫生建議下給孩子搭配飲食、規律作息。
但眼瞅著孩子的身高發育變慢了,多年的求醫經歷,讓小周明白,這是孩子的骨骼線快要閉合了,一旦骨骼線閉合,就真的再也沒有長高的可能了。
於是那一段時間,小周每天督促孩子跳繩、喝牛奶,夜間不準熬夜、儘量早睡,堅持一年多後,孩子的身高在最後關頭又躥了5釐米,如今也有一米七出頭,雖然不算太高,但是小周已經很是知足了。
孩子“不長個”前,骨骺線會發出3個訊號,家長早發現能再長5釐米
孩子身高的生長規律都是有跡可循的,孩子在嬰幼兒期每年會平均增高7~10釐米,兒童期~青春期每年平均生長5~6釐米。
要想孩子長得高,家長應把握好孩子的每一個“身高爆發期”,不過由於孩子小時候基,本都是在家長的管控下成長,不管是營養攝入還是睡眠都能較為充足,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身高變化,基本都是在正常範圍內。
要想孩子的身高再竄一竄,關鍵是要把握這個時期——孩子骨骼線快要閉合前。那麼如何判斷孩子快要“不長個”了呢?孩子身體發出的這三點訊號,父母要及時領會。
一、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第二性徵
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標誌,就是出現第二性徵,這也是孩子從青少年過渡到成年人的一個時期,男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年齡通常為12~14歲,女孩則是10~12歲。
在這一階段,孩子的身高會迎來爆發式的增長,但劇增之後就是孩子骨骼線的逐漸閉合,換言之就是身高定型了。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已經出現第二性徵了,可以帶孩子去醫院做個檢查,看看孩子的發育情況是否正常。
若是孩子發育早了,可以及時就醫調整發育情況,避免孩子因為早熟而影響生長;如果孩子發育正常,家長就可以早做準備,透過督促孩子運動、保證營養均衡和充足睡眠,來為孩子長個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孩子身高增長逐漸緩慢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身高每年的平均增長值也不同,但是不管是在哪一個時期,孩子每年的身高變化都是十分明顯的。當孩子的身高增長越來越慢時,家長就要引起注意了,很可能這就是孩子不再長個的訊號。
為了能夠較為直觀地瞭解到孩子的身高變化,建議每位家長:以年為單位,製作一份孩子身高測量表,專門用於記錄孩子每年的身高增長情況。有了資料支撐,孩子的身高增長速度變緩了,家長就能第一時間察覺到。
三、孩子身上的肌肉變硬
在我們普遍認知當中,孩子年齡越小,骨頭就越軟、身體柔韌度也越高,這是因為年紀小的孩子,還處於生長髮育期,骨骼之間有空隙,肌肉也相對柔軟,不像大人骨骼早已閉合,逐漸變得僵硬。
當孩子的肌肉開始變得硬邦邦時,很有可能就是孩子骨骼線閉合的前兆了。
當孩子身體出現這三個訊號時,家長們若對孩子的身高還不滿意,可以趁這個時期給孩子多補充蛋白質,讓孩子多進行鍛鍊、舒展筋骨,確保孩子睡眠,如果“干預”及時,沒準孩子的身高還能多長個5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