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味中藥生於大海,常見於餐桌,善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降血中壓

由 沈建伏 釋出於 健康

有句話叫做“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句話用來形容中醫傳統文化再準確不過,中醫文化的發展是源自於古代勞動人民對身邊事物的探索,由此發現一些對健康有利的事物,並加以歸納,形成了如今我們所見到的中醫文化體系。比如有一種中藥的應用十分普遍,是公認的良藥,它生於大海,因為味道鮮美而常見於餐桌,還常被誤當廚餘垃圾,用之善於平肝潛陽而降血中壓、清肝明目而不論虛實皆可適宜。

這味中藥就是石決明,聽名字好多人感覺比較陌生,但是說出它的“本來面目”後大家會恍然大悟,它就是鮑魚的外殼,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鮑魚殼都能稱作石決明,它源自於雜色鮑、羊鮑、耳鮑、皺紋盤鮑、白鮑以及澳洲鮑。中藥中有決明子、草決明,而“決明”的意思就是就是有利於明目,因為石決明依附在石頭上生長所以得名,此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因為為它明目較強所以稱之為“千里光”。關於石決明的最早典籍記載是《別錄》,認為它“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強身”,認可了石決明明目之功;後來又有關於石決明清肝、平肝陽的論述。

近代知名的張錫純先生首次認定石決明為“鎮肝之要藥”,深得廣為認可,他在著作《中參西錄》中進一步提出石決明適合於肝陽上亢而血中壓力升高的人。石決明的養生之功深得學者們的認可,就以其功用、配伍方法而言,可以從三個不同的方面來了解石決明。一、石決明平肝潛陽。肝陽上亢這一類亞健康與現代所說的血中壓力升高類似,表現出肝陽過度上升至頭腦,從而頭中不清、暈眩或者痛脹,還容易心中煩躁、易怒、睡眠欠佳,其根本原因是平素肝陽旺盛、或肝鬱化火、或肝腎之陰不足,陰不能平衡上升的陽氣而得。

石決明特點是寒而能清熱、重而能潛陽,能清肝中之熱、平潛肝中過度上升之陽,所以有利於清醒頭目,因此被譽為“是平肝之要藥”,加之石決明又有滋養肝陰的益處,所以適合於多種亞健康。若是肝腎之陰的不足,陰不能斂陽,從而有肝陽的亢盛,表現出頭中痛、暈眩,可以用石決明與養陰平肝的白芍、生地黃、牡蠣一起用。若是肝陰為虛,肝陽獨亢,從而熱象比較明顯,可見頭中痛如劈、痛連眼珠之處、煩躁而容易發怒,或者暈眩、手足顫動,這類人適合用石決明與清熱平肝的羚羊角、鉤藤、菊花、夏枯草一起用。

現代常用的方法還有兩個,一是老年人血中壓力升高,從而有頭中痛的表現,可用石決明、鉤藤、殭蠶、菊花、夏枯草一起煮水喝;二是陰虛陽亢的血中壓升高,可用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珍珠母、熟地、白芍一起煮水喝。二、石決明清肝明目。肝開竅於目,對於眼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受肝血的濡養,如果血虛肝熱、肝風夾在火氣上炎,則有眼睛的亞健康。石決明能請肝熱、育肝陰而利肝血,所以是清肝明目之良品,尤其是眼睛發紅而痛、翳膜遮擋眼睛等。如若是風熱上擾而眼睛怕光亮、眼睛紅且癢或痛的人,可用石決明與清熱曲風的菊花、甘草、海金沙配伍;如果是肝有風熱,從而怕光流淚、翳膜遮擋,可用石決明、荊芥穗、薄荷、刺蒺藜一起用來清熱祛風、退翳明目。

如若是眼內生有翳膜,胬肉存於眼睛之上,可用石決明配伍龍膽草、草決明、刺蒺藜;如若是肝虛而肝血不足,日久後看東西昏花,則可以使用石決明與補血養肝的熟地、山茱萸、菟絲子以及五味子配伍。如若是風熱而目赤,伴有翳膜,可用石決明與密蒙花、決明子、菊花一起祛風熱而明目;如若是眼睛生有白翳,可用石決明與元明粉、大黃、菊花、蟬蛻、刺蒺藜配伍。三、石決明養陰清熱。前邊兩個益處中也用到過石決明養陰清熱之功,只是並非主要用途,在《海藥本草》中提到它“主肝肺風熱,骨蒸勞熱”,這會是因為石決明既能滋陰又有除熱退蒸的功用。

對於陰不足、津液不足、虛火內繞、骨蒸勞熱、體態偏於瘦弱的人,可用石決明配伍地骨皮、生地黃、知母一同養陰清熱。石決明是鮑魚的外殼,那麼鮑魚的肉在中醫文化中叫做石決明肉,它有沒有養生作用呢,答案是當然有,在典籍中野提到這種石決明肉有滋陰清熱、益精明目的功用,只是作用相對較小,所以不怎麼被提及。石決明的益處主要是用了它“鹹”與“寒”的四氣五味特點,也正是這個特點註定它對脾胃不是很有利,所以凡是脾胃虛寒、飯量小且大便稀薄的人不要用之。

石決明煮水時不容易被煮透徹,所以需要把石決明打碎先多煮一會,如果是磨成粉也可以。再就是用石決明多少可以根據情況而定,一般來事是6至20克為宜。還要說一點就是石決明根據炮製的不同有三類,一是生石決明,平肝潛陽、清熱明目之力較強;二是煅石決明,減少了它“寒涼”的特點,因此較為緩和一些,同時收澀之力明顯;三是鹽石決明,它增強了滋陰之力,更適合於滋陰清熱、滋養肝腎之陰。中醫文化源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從石決明就可以看得出來,本是普普通通的鮑魚殼,在生活中常見,但在學者手中卻能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