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樓下的廣場溜娃時,看到一個小朋友從健身器材旁邊的玩具木馬上摔了下來,孩子有點害怕哭了幾聲。媽媽過去將她抱起來說:你不會,還非得跑上去玩,看看摔倒了吧,以後就不要再玩了。然後老母親領著孩子就往家走,寶寶一邊走,一邊回頭看木馬,滿臉都是戀戀不捨的表情。
其實孩子只是從玩具上摔了下來而已,家長一句:你不會,再也不要玩了,就是讓孩子躲開它。童年因此而失去了太多的樂趣,孩子也沒有了挑戰自我的勇氣和探索的慾望。表面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種打擊和否定的方式,會給娃造成傷害。
李玫瑾教授有一項叫調查,結果顯示:經常被父母斥責的孩子,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可能會有自卑、抑鬱、暴躁等傾向。
毀掉孩子的家長,經常會對娃說這三個字:你不會。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摔倒是正常現象,他們雖然遇到一些挫折,同樣也得到了鍛鍊,每一個孩子,都是在這種玩耍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寶寶體驗著樂趣,也在慢慢的成長。
很多家長的處理方式是,馬上帶著寶寶離開讓他產生挫折的地方,而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學會去面對和解決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遇到挫折時會選擇逃避,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會選擇放棄,沒有探索精神。
《非暴力溝通》中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暴力,但是語言確實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你不會其實就是一種貶低式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說,家長總是給孩子貼上這種負面標籤。寶寶明明可以自己端杯子喝水了,家長趕緊跑過去幫忙,還說:你不會。孩子已經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在家長一次又一次的“你不會”中,真的讓娃變得什麼都不會了。遇到一點點困難,孩子會馬上放棄。
教育家費爾貝恩說: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會維持家長這的種意向,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家長總是打擊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很多好的東西。慢慢會變得性格自卑,懦弱。
心理研究發現,影響寶寶性格最深的人就是父母。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大人想象的那麼好。父母一句否定的話語,就會讓孩子缺少了很多希望。合格的家長不應該隨心所欲對娃說:“你不會”這樣的話語。
01、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
有一次,大寶興沖沖的和我取回快遞,想幫忙拆開,我趕緊說你不會呀,放在那裡一會我自己拆。大寶本來信心十足,聽完我的話,馬上低下了頭,不再碰快遞。我感覺到自己不應該對孩子這樣說話,於是鼓勵大寶說:你可以試一下,如果打不開就再試一下。寶寶用很長時間,開心的把快遞打開了,裡面是他喜歡的玩具,孩子那種快樂的表情無法言表。
家長可以試著鼓勵孩子,無論什麼事情都可以讓他們嘗試一下。父母總是感覺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說話的方式會直接傷害到娃,家長卻不以為然,就是在這種過程中,促使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02、做到這些,孩子越來越好
家長平時儘量不要說,“你不會”這樣的話語。可以改成:相信你,可以去試一試。家長也有犯錯的時候,要勇於接受自己的錯誤,慢慢的改正。只要家長不否定打擊,孩子就會努力向前。
第一:和娃建立共情
一個自信的孩子,基本上都來源於父母全心全意的責任和愛心。當然,家長的關注應該是無條件的,不要總是指責娃,即便是寶寶犯了錯,也要包容孩子。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同樣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夠共情。瞭解孩子的情緒之後,再慢慢進行引導。
第二:適度的讚美孩子
家長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可能寶寶的成績一般,但是娃有藝術細胞,喜歡唱歌跳舞。
父母要誇獎孩子的優點,適度讚美鼓勵,寶寶的潛力很多時候都超乎我們的想象。家長要讓娃感覺到被欣賞和愛,這樣孩子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優秀。
沒有人不喜歡被人鼓勵,大人都是這樣,孩子更是如此。適度的鼓勵能夠讓寶寶在輕鬆的氛圍中成長,從而變得更加自信。少看孩子的短處和缺點,多鼓勵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只要孩子努力,會越來越好。
寄語:
父母的話,就是孩子成長道路的指明燈,引領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與其用貶低的方式,不如用鼓勵和支援,來激發寶寶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