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認生”不是件好事,乃至於還會覺得不認生的孩子更聰明,性格也更好,而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孩子不認生更聰明?陌生人焦慮瞭解一下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不止一次發現,自己孩子出現過某些認生的表現,比如拒絕陌生人的接觸,或者是當與陌生人交流時目光躲閃,還會緊緊地抱住父母,為此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不認生會更聰明,而且有時候還會試著用一些錯誤的方式去“糾正”孩子。
其實孩子認不認生和聰明與否沒有任何關係,以我們的實際生活經驗來說也不難驗證,很多小時候認生的孩子長大後都不差,反觀那些不認生的孩子也未必優秀到哪裡去。
實際上孩子的這種認生,從心理學上來說叫“陌生人焦慮”,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因為陌生人的突然出現,而產生某種程度的恐懼、緊張或者不安的情緒,一般發生在孩子出生後6個月左右,在8-12個月時達到高峰,15個月後逐漸消失。
不過雖然一般情況下大多如此,但是有些孩子的陌生人焦慮卻會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即便3、4歲時還沒有完全消失,尤其當來到陌生環境裡接觸陌生人時,仍然會保持一定的警覺。
“陌生人焦慮”因為啥?其實不是壞事
孩子對家長的情感依賴是逐漸建立起來的,隨著孩子對於世界認知的逐漸加深,他們會意識到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區別,這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一種不可避免的反應,而這種“陌生人焦慮”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其實算不上是一件壞事。
由於陌生人焦慮的存在,無形中為孩子提供了保護作用,使孩子避免從一些陌生人那裡得到意外傷害,從生物進化上來說,這可能是一種深藏基因深處的自我保護意識。
另外陌生人焦慮表明孩子的情緒、認知等方面發展正常,智力也有了一定的進步,一般當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時,意味著他們已經對於養育者有了一定的情感依賴,當孩子見到熟悉的人時,他們能從主觀上判斷出親人對其的善意,使自身保持積極的情緒,反之當遇到陌生人時,自然會出現擔憂、害怕的情緒,並且本能對家長更親近,希望能夠獲得庇護。
當然如果家長應對方式不當,或者是孩子的陌生人焦慮過於嚴重,很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比如有的家長當發現孩子“認生”時,會強行逼迫他們去與陌生人進行交流,乃至於在言語上對孩子進行一定程度的貶低,很容易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並且對於陌生人的交流愈發地感覺恐懼,因此影響到孩子未來正常的人際交往。
幫孩子克服“陌生人焦慮”,家長至少做好這3點
1.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接觸陌生人
為了減少孩子對於陌生人的恐懼感,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接觸陌生人是個不錯的選擇。研究發現只有少數10個月的嬰兒會在家裡出現的陌生人保持警覺,而當孩子們來到實驗室接觸陌生人時,陌生人焦慮出現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所以幫孩子克服“陌生人焦慮”,熟悉的環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向陌生人表達自己的善意
家長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明顯的參照,當家長想讓孩子與陌生人接觸時,不妨在孩子面前釋放對於陌生人的善意,使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對於這個陌生人並不是那麼牴觸,減少孩子的恐懼感。比如在帶孩子到醫院看醫生時,家長與醫生的熱切交談,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的這種“陌生人焦慮”。
3.保持足夠的耐心
孩子對於陌生人的恐懼心理不會乍然間突然消失,家長對此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即便孩子對陌生人出現了牴觸情緒,家長也不應強迫孩子,等孩子慢慢適應以後,這種陌生人焦慮自然會有所緩解。
結語:
雖然絕大多數孩子的“陌生人焦慮”都會歲年齡增加而消失,但是不排除一些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會持續認生,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認生的情況太嚴重,且不願意與任何人進行眼神交流,缺乏情感上的互動時,一定要及時帶孩子進行全面的身心檢查,以防萬一。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比較認生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