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閱讀是有跡可循的,一旦家長對親子閱讀的認識不夠,很容易走進親子閱讀的誤區。
誤區一:閱讀就是認字
很多家長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因為閱讀能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對學習成績會有很大的幫助。
於是,有的家長就把繪本當作孩子識字課本,教孩子認字被擺在了第一位,指著書上的字給孩子讀、教孩子寫,讀完還要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
有的孩子三、四能認出很多字,但這種結果卻是以閱讀興趣為代價,讓孩子徹底失去了閱讀的快樂。
不能否認,閱讀能帶給孩子諸多益處,但親子閱讀並不是識字教育。
孩子的閱讀從圖畫中開始,憑藉色彩、影象、成人的語言來理解書的內容,帶著識字的目的去讀繪本,實則是本末倒置。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參加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活動,規則是:兩週內,誰讀書最多,誰就能獲得禮物。
於是父親每天督促孩子讀書,短短几天,孩子就遙遙領先其他小朋友。父親很高興,拍著孩子的肩膀讓孩子繼續努力。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圖書館工作人員直接送給孩子第一名的禮物,並建議父親放棄此次活動,他很震驚,忙問原因,對方卻說:
“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你的孩子只想爭第一,而我們希望的是,孩子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
有時候,越急著去獲得,失去得也會更多。
讀書就是這樣,當你抱著功利心去做某件事,最後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切忌功利心太重和急於求成。
誤區二:音訊故事取代親子閱讀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市面上讀故事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比如講故事的APP、早教機等等。
有的父母完全依賴媒介,用電子裝置來代替自己給孩子讀書,認為音訊裡的主播聲音優美,字正腔圓,孩子愛聽,自己也倍感省事。
其實,有聲讀物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作為輔助,但是不能作為主要的手段代替自己陪伴孩子閱讀,畢竟,它們無法傳遞感情與溫度,也無法給孩子帶來視覺上的刺激。
公眾號每次團購繪本,就有媽媽擔心自己的口音,普通話不標準,讀起來不好聽,其實,對孩子而言,父母的聲音也許不是最好聽的聲音,卻是最溫暖的聲音。
松居直老師曾經提起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5歲的女孩,她的媽媽經常給她唸書、講故事。有一次,電視上播放講故事節目,一個非常專業的阿姨在電視上講故事,在大人看來這是個非常好的節目。
女孩一開始很感興趣地看節目,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去找媽媽,讓媽媽給她講故事。媽媽問:“電視上的阿姨不是講得挺好,挺有意思嗎?”
於是孩子回答說:“可是,電視上的阿姨不能抱著我。”
是啊,再完美的電子產品,都無法替代爸媽讀書給孩子聽。
機器的聲音再優美,但對孩子來說,也根本感受不到任何溫暖,親子共讀過程中,媽媽的聲音、氣味、擁抱是任何東西不能替代的。
誤區三:“拷問式”提問太多
在親子閱讀中,不少家長會對孩子看過的繪本不停地追問:
故事在講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呢?
你學會了什麼道理?
每讀一本書就要被問及感想和收穫,是一件很負擔的事情。
有的孩子一時半會答不上來,爸爸媽媽就著急生氣,慢慢地,孩子也就失去閱讀的興趣。
我的建議是,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儘量少一些提問,避免打斷孩子的注意力和故事的完整性。
讀完故事之後,可以利用提問和孩子交流,問題的數量不宜過多、過難。以分享和開放的心態去和孩子聊聊故事的內容,並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不耐煩了,及時停止,不要讓孩子覺得回答問題是一種負擔。
誤區四:只給孩子看“有用”的書
作為家長,我們是見不得孩子讀閒書的。
曾經有位媽媽抱怨孩子愛看閒書,他覺得這些書對孩子一點幫助都沒有,一看到孩子讀就著急,而她給孩子挑選的國內外名著,孩子卻不愛讀。
其實,在孩子的早期閱讀中,如果孩子沉浸於某本書,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不要用偏見喝止他。
主持人白巖松曾談起自己的讀書心得:
當我們只讀有用的書,有可能就會把讀書變成一番苦役。要知道在真正很多“無用”的書裡,卻真正有“大用”。
讀書應該一件快樂的事。
當孩子拿起一本書去讀,能完整地讀完它,已經是專注力和耐心的體現,大人就別給孩子的閱讀添堵。
兒童閱讀,只要書的內容是積極向上的、無害的,孩子喜歡讀它就不是壞事,所以大人們給孩子選書時,不是選自己喜歡的,而應選適合孩子的書。
誤區五:感覺我家孩子天生不喜歡閱讀
孩子對書沒有興趣!
兒子就是不喜歡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