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斷奶媽媽“消失”一週,再次出現時,寶寶的表情切換惹人憐愛
一般來說,但凡是能母乳餵養的媽媽,都不會選擇給孩子喝奶粉。畢竟奶粉若沒有選對,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健康問題,像以前的“大頭娃娃”事件,就是喝了劣質奶粉惹的禍。
母乳的成分奶粉無法媲美,是最適合寶寶的“口糧”。
不過,母乳餵養也會面臨一個問題——斷奶。孩子過了1歲後,就要尋求合適的時機斷奶,這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是件比較棘手的事。
為斷奶媽媽“消失”一週,寶寶惹人憐愛刷到一段影片,這位寶媽生下孩子後,就都在照看孩子,婆婆只是偶爾會來搭把手。眼看著孩子健康長大,自己也該考慮上班的事了,總呆在家裡人會廢掉。
她和婆婆商量,現在給孩子斷奶,工作後白天婆婆看孩子,主要就吃輔食。
為了快刀斬亂麻,她還狠下心“消失”了一週,回了孃家,婆婆則在家幫著照顧。斷奶結束後回家看孩子,婆婆抱著娃來接她。
寶寶看到許久未見的媽媽再次出現時,表情切換也是十分惹人憐愛。先是愣了一下,好像有些驚訝,然後下意識想笑,結果眉頭一皺、嘴巴一癟,馬上就要哭出來了。
網友們和我的想法也一致,這種斷奶方式確實很不科學,對孩子來說是種莫大的傷害。
之前看過其他類似的場景,斷奶期間見不到媽媽,等到媽媽再次出現時,每個孩子的表情都怪讓人心疼的。
可能一些媽媽也會有類似的經歷,斷奶時都要經歷一段陣痛,離開孩子,看到孩子傷心地哭都要狠下心不理會,很是煎熬。
實際上,選擇用隔離的方式斷奶,是下下策。
孩子1歲時正處在親子依戀的關鍵期,最好不要突然分開,這樣母子都難受。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自閉症媽媽的故事,她的孩子小時候很正常,斷奶後出現自閉症狀。儘管沒有證據表明,她家孩子自閉行為的出現和斷奶有關係,但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
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媽媽們最好不要選擇“隔離斷奶”。
科學斷奶是要循序漸進的,這樣才能讓寶寶易於接受。
如何溫和且有效地斷奶?1、 首先媽媽要放鬆心態,坦然面對
有些媽媽看到別人的斷奶經驗,比如孩子哭得很傷心,自己也很難過,還有最後斷奶不成功的,心裡就會覺得這件事很難。
其實媽媽的心態首先得放鬆,直接面對這件事,不要害怕。斷奶對媽媽和孩子都是一次成長經歷,人生總會面對一些困難的,擺正心態才能跨過難關。
2、 逐漸控制喝奶次數
對孩子來說,喝母乳已經成了他的習慣,想改正習慣就得慢慢來。
每天喝奶的次數減少一次到兩次,期間可以餵養其他食物,這樣斷奶的好處是,媽媽不會漲奶,孩子也有個適應期。
抱著孩子時,媽媽可以穿相對厚一點的衣服,這樣孩子想喝奶也不方便。
3、 睡覺前少餵母乳
有些寶寶習慣睡覺前喝奶,這樣對斷奶最不利。
媽媽需要改正寶寶的這種習慣,可以在睡前用其他食物餵飽,然後用唱歌、搖擺的方式讓他入眠,減少對母乳的依賴性。
晚上醒來的時候,最好也不要餵母乳,可以多擁抱孩子,具體還要看寶寶的接受程度。
4、 其他家庭成員幫忙
到了喝奶的時間,媽媽可以把孩子交給家裡其他人,比如寶爸,關鍵是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影響。
還可以透過和孩子玩遊戲、讀繪本,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忘記喝奶這件事情。
孩子原本習慣的喝奶時間,媽媽要想辦法逐漸打破這個規律,媽媽的信念一定要堅定,不要看到孩子哭就狠不下心。
總之,斷奶要有個過程,主要是要讓孩子適應,這樣才不會影響他的心理健康。媽媽也要有耐心,這也能提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