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了沒有,全國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進屋就找“媽”。
最近就看到了這樣一則影片,兒子一進屋就不斷地喊“媽媽”,反而對坐在門口的爸爸視而不見,吃醋的爸爸逼著兒子出去重新開門叫一遍
結果,兒子再次進屋後,說的卻是“爸,媽媽呢?”
“媽,我回來了!”
“媽,我渴了!”
“媽,我餓了!”
“媽,你看到我衣服了麼!”......
每天一進屋就喊媽,一睜眼就喊媽,一眼看不到媽就要喊喊媽。
至於爸爸,只有一句話“爸,我媽呢?”爸爸就是你找媽的搜尋引擎。
看似非常好笑,這背後透露的內容卻值得我們深思。
01
為什麼孩子的眼裡只有媽媽?
孩子一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媽媽。
從小到大,媽媽餵奶餵飯,換尿布,哄睡讀書做遊戲,媽媽永遠在你的左右。
上幼兒園之前,幾乎24小時的陪伴,上了小學之後,每天陪寫作業,陪學習,上課外班。
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成家立業,可以說,孩子的成長中,媽媽的付出是最多的,吃喝拉撒,學習成長,媽媽全包圓。媽媽在孩子的身上傾注了最多愛和呵護,孩子和媽媽之間建立了最密不可分的連結。
對於孩子來說,媽媽就是自己最大的安全感和精神支撐,只要有媽媽在,孩子就感到安心。
為什麼爸爸都變成了隱形人?
知乎上有人寫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接孩子放學的外國爸爸接受記者採訪時,困惑地問到:“我每天接女兒放學,發現接孩子的家長中,除了我以外,其它的家長,都是爺爺奶奶和媽媽,中國的爸爸去哪了?為什麼我每天來接孩子,就覺得我是不工作的,難道在中國,有工作的爸爸,就可以不用陪孩子?”
有調查資料顯示,在中國,80%的爸爸屬於喪偶育兒,20%的爸爸屬於隱形爸爸,不管是哪一種,90%的娃都歸媽媽帶。
“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隱形爸爸”,這些新名詞的出現,極大地證明了家庭教育的現實問題,那就是爸爸的嚴重缺位,以及嚴重的教育錯誤。
爸爸,或者以工作忙為藉口在孩子的成長中消失,或者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打遊戲,漫不經心,讓孩子失望。
在中國的家庭中,不是孩子把爸爸當成了隱形人,而是爸爸自動隱形,將自己藏匿在了孩子的成長中。
02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它需要孩子的努力和爸爸媽媽的共同發力。
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彼此呵護,相互尊重,他們都會對對方的付出懷有感恩之心。在這樣溫馨和諧的家庭中長大,孩子才能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尊重,什麼叫感恩, 才能看見父母兩個人。
看過綜藝《爸爸去哪兒》,大家都誇霍思燕的兒子嗯哼是個情商高的小暖男,實際上,嗯哼就是受了爸爸杜江的影響。
杜江對霍思燕寵愛的點點滴滴,都被嗯哼看在眼裡。所以,他也特別心疼媽媽,出門,會先為媽媽開門;怕媽媽不舒服,就為媽媽點一杯熱咖啡。
教育家杜威說:“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在父母恩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擁有十足的安全感,內心富足自信,情感細膩,懂得照顧他人,情商高。
父母恩愛,是孩子快樂成長最大的底氣,孩子無需瞻前顧後,只要一心一意向前走就好。
03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有一個能陪著一起玩的父親,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高贊回答說:爸爸在兒子的成長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人,真的很重要。
爸爸陪著我玩各種各樣的遊戲,甚至陪我打電子遊戲。小時候,在我眼裡,我爸爸就是全世界最厲害的人,他能一條命通關魂鬥羅,能砍死拜月教主,他只要一句:以後不帶你玩遊戲了,我就趕緊乖乖去學習。所以那時候,天多黑都不怕。
對我來說,爸爸陪我玩各種各樣的遊戲就是我童年全部的回憶。
有一個肯陪伴自己長大爸爸,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美國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提出,父愛的缺失將導致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情感發育會更加完整,他們不怕困難,敢於冒險;他們喜歡交朋友,善於社交;他們家庭責任感更強,未來的婚姻生活會更幸福
好的教育是爸爸媽媽共同發力,夫妻恩愛、親子和諧,這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助力。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媽媽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爸爸則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
兩者缺一不可。
在一期《奇葩說》中,顏如晶說
“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連續劇你不看,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你不看就永遠都看不了了。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不要等孩子長大後才感到後悔,不要讓你在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