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是極其寶貴的,孩子一般會有約一年的語言(儲備)沉默期。必須及早給孩子大量的標準的語言輸入,以利於孩子對語言的消化理解。如果能夠從懷孕6個月開始,母親就有意識地自言自語跟胎兒說話,家人也多跟孕婦交談,有好處。有記載,對五個月的胎兒開始語音胎教,結果,孩子出生後4個月就會講話。
美國富人家庭的孩子和窮人家庭的孩子相比,長到4歲時他們多聽到的單詞量大概是3000萬個。其原因是:富人家有保姆,母親家務少陪伴孩子時間長,來串門的人多,帶孩子外出見人說話多,家庭間的交際多。
研究人員發現,在父母的職業、收入、居住環境等條件大體相同的情況下,孩子的智力發展得快慢,主要取決於家長與孩子談話次數的多少及語言的準確程度。那些家人說話多的家庭,其孩子的智力較高。也就是說,對幼兒的豐富的語言刺激,是提高孩子智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要用“嗯啊”之類的語氣詞、虛詞回答孩子,也不用“汪汪、狗狗、睡覺覺”之類重疊字,最好少用“寶寶”、“寶貝兒”之類奶話,直接用“你、我、他”。大人要用標準的語言把話說完整。要用短句子、說慢點、說清晰,以便於孩子對語言的記憶和理解。
要經常對著孩子自言自語地說話。例如:“我的孩子,快看,太陽出來了,多溫暖呀!”。孩子醒著的時候,大人要特別愛說話。要幹什麼、說什麼,看見什麼就講什麼。說話要配合動作、眼神,讓他容易理解。試試講故事伴隨表演。
研究證明:人和小孩用語言溝通是有效互動,孩子會根據情節、場景判斷對方的語言含義。語境有助於孩子揣摩說話人的意思,孩子是把語音和語境捆綁到一起記憶的,積累得多了孩子就悟出了語音的含義。而聽MP3對小孩子的語言開發貢獻不大。電視、手機對兒童玩耍及親子互動質量構成負面影響,特別影響幼兒語言發展。但是,過了初級階段孩子已經能聽懂,開始說話時,就可以聽MP3了,這時脫離開語境孩子也能聽懂說話了。
過早給孩子播放兒歌、唱歌,即便孩子能背下,多半也不懂歌詞,更不會把歌詞用於交流。但是孩子喜歡聽“搖籃曲”、音樂和美好的聲音。
當孩子能聽懂,但是還不會說話的時候,讓孩子看著大人的口型、舌頭,大人慢慢發音,會有好處。讓孩子看發音的動畫片,也可能有好處。
孩子到了發音的階段,但是還是願意用所熟悉的肢體語言、表情、眼神來表達,大人明知道他要幹什麼,偏假裝不理解,引導他發聲,孩子的語言能力就又早又強。要樹立“引導”孩子長能力的觀念,嚴格分清哪些該幫,哪些不能幫!總的原則:幫得越多孩子能力越差!
孩子開始說話,錯誤很多,家人不要嘲笑,也躲避愛嘲笑孩子的外人。三歲以後可以說對,有人捲舌音更晚才會發。兩歲以前不要生硬指正,過早地干預可能導致挫敗感。你可以用正確的說法重述一遍他的話,但是,你不要特意強調孩子的錯處!
研究表明:在父母與孩子玩耍時,旁邊開著電視作為“背景”,會阻礙孩子語言能力的正常發展。父母和孩子都會邊玩邊看電視。
孩子長期呆在家裡的話,對他的身體和心理都不好,應該讓孩子多出去感受到溫暖的人際關係,儘可能多的人與孩子交流、讓他多聽、多說。例如,去公園、去遊樂場。小孩子與大孩子一起玩會有最高效率的進步。其中,語言的進步特別明顯。如果附近沒這種環境,就要求助於託兒所。讓孩子經常過幾個小時的集體生活,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如果家人說不好普通話,要早請說普通話的老師。以便教孩子發好捲舌音、說好普通話、改掉語病。
專家認為,儘早教會孩子說話,是使孩子頭腦靈活的有效手段。因為語言能力乃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和工具,語言能力的高低與智力測驗的成績,關係極為密切。語言能力高的孩子將來大多能夠學得更多、更快,而且不管做什麼事都比較容易成功。
進一步,要引導幼兒說話聲音大、表達清楚,言語得體,知道什麼場合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再進一步,要訓練孩子不懼怕場面和生人,從容大方善於表達。一個人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表達,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從孩子還不知害羞為何物時培養起來,是最容易的。
總之,要讓孩子多聽故事、聽看書、聽評書、學繞口令、參加口才培育。讓他在大場合駕馭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