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相信會令絕大多數的家長頭疼,那就是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總是突然間就打滾撒潑,哭鬧要挾。有的時候孩子在公共場合這樣,真是打也不得,罵也不得。為了能夠儘快結束這場鬧劇,大多數的父母都會選擇用哄的方法。
但是哄孩子確實可以讓孩子的情緒在當時穩定下來,但日後孩子卻會變得越發任性。
孩子總是被這樣哄,在他心裡就會覺得自己是這個家裡的老大,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一定會給,不給就要大哭大鬧。
據美國的一項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上的表現。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開始接觸新的事物,對於不瞭解的事物,他們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定,只能靠自己的情緒和喜好來決定。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出現無理取鬧了。
為什麼說家長的哄騙並不能作為權宜之計呢?
和我在同一個小區居住的有一個小孩兒叫做年年,年年今年已經五歲了,年年的媽媽經常會和我聊起關於年年的一些事情。年年的媽媽說她已經很長時間都沒有帶年年去超市了。一提到原因,年年的媽媽面色尷尬得說,年年每次到超市都會挑一些不健康的零食。
如果不給年年買,年年就會躺在地上大哭大鬧,甚至打滾。每次都和他說吃這些該不長個子了,下次再給他買。下一次年年的媽媽還是用這樣的話來敷衍年年。時間一長,年年的媽媽無論是真話還是假話,年年都不肯相信了。
都說父母才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狀況,不聽話肯定也是在所難免的。
在這個時候父母要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而不是敷衍了事哄騙孩子。不然的話,面對家長的哄騙次數多了,孩子會變得更加任性,還不會相信家長的話,家長會在孩子的面前失去誠信。所以要想孩子能夠聽話,家長就需要有自己的小套路、小技巧了。
孩子越“哄”越任性,想讓孩子聽話,這2個小“套路”家長要記牢
一、向孩子適當的尋求幫助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永遠是高的一方,永遠是給予他們東西的人,而自己則是向父母索取索要的人。
透過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萌發自我意識了,在自我渴望當中希望成為人,得到尊重和需要。
這也就說明了在孩子的內心之中,實際上是非常渴望被人所需要的,他也希望自己可以給予點別人什麼。家長在孩子的面前適當的尋求幫助,可以激發孩子對於父母的保護欲,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心。當孩子對於父母有了責任意識的時候,他就會心疼父母,自然不會忍心胡鬧讓父母傷心了。
有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很脆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不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應該適當地向孩子示弱讓他覺得自己被需要被重視,這樣他做起事情來也會更加有積極性。
二、家長可以利用一些故事繪本做暗示
要想孩子聽話,情緒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課。
情緒管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也是一門學問。小的時候孩子要是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長大了他的情商會更高。所以在孩子3-6歲的時候就要利用繪本給孩子做一些心理暗示了。畢竟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要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挑選故事繪本時,家長應注意,故事繪本中不僅要包括讓孩子學會情緒的控制,還要學會用正確的語氣同別人說話。等到孩子稍微長大一些後,父母可以透過一些小故事上的標籤效應來給孩子貼上一些標籤。透過這些標籤,孩子們會去規範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努力向好的標籤上靠攏。
給孩子看一些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方面的繪本,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感恩,和家人成為親密的朋友。這些都是兒童繪本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