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這4種家庭的孩子,可能一生都難抬頭,骨子裡的自卑讓人心疼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每個孩子都有一段難以忘懷的童年,同樣是在父母的身邊長大,有的孩子感到幸福和快樂,有的孩子卻感覺悲傷和憂愁,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所以,經常聽到有人對原生家庭的吐槽。
不管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相信大多數人對童年的經歷都記憶猶深。
孫師傅早年是個貨車司機,由於經常在外奔波,性格變得比較偏執。在工作上與同事發生爭執,回到家後,只要有一點不順心或者看到兒子不聽話時,就把情緒發洩在孩子的身上。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他的兒子從小就膽小怕事,不僅不敢主動與同學交往,即使是回答老師的提問也戰戰兢兢。
就這樣原本比較聰明的孩子,學習成績始終處於中下水平。
後來,老師在走訪時瞭解到孫師傅的家庭教育情況,就直言不諱地批評了他的做法,並提出了若干的建議。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孩子的情況有了明顯的改變。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大多在童年時代形成,他可能窮盡一生地努力地彌合性格上的缺陷。
可見,原生家庭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性格。
那麼,有哪幾類家庭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自卑呢?父母應該怎樣改正呢?
一、父母比較強勢的家庭
這種家庭的父母非常自私,對孩子的操縱意識強烈。
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權根據各自的願望支配孩子的行為,而且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孩子好,因而孩子應該無條件地服從。
孩子為了順從父母會變得刻意迎合,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如果長期這樣做,性格因受到壓抑會變得自卑,嚴重的還會走向崩潰的邊緣。
因此,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不能高高在上,這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二、喜歡發號施令的家庭
有的父母習慣於以長輩自居,對孩子喜歡用命令式的語氣,這是非常錯誤的。
由於命令式的語言既冷漠又缺乏感情,這會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
由於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孩子情緒上會變得非常緊張,對任何事都沒有信心去應對和處理。
這種心理即使長大以後也難以有效克服,孩子容易變得非常自卑。
所以,父母對孩子要經常表達自己的愛,當自己有要求和建議時要用溫和的語氣告訴他,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會讓他感到愛意滿滿,從而增強學習、工作的信心和動力。
三、愛使用暴力的家庭
在孩子犯錯後,有的父母喜歡採用打罵或體罰的方式,這是不可取的,因為使用暴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身體上對孩子進行壓制,雖說可以讓他暫時服從,但並不能讓他從內心接受。
在他的潛意識裡,做錯了事就會受到暴力的懲罰,那麼暴力就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
這樣做只會得到兩個結果,沒有能力反抗時只能屈從,一旦有能力就要反抗。
這樣的孩子具有多重人格,性格比較偏執,不知道解決問題除了暴力還有其它的方式,也不願意去思考和探索,長大也會使用暴力走向極端,形成極度自卑的性格。所以,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憤怒,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讓他知道所犯的錯誤以及應該怎麼辦,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孩子不犯錯誤的目的。
四、不懂因材施教的家庭
按照心理學家托馬斯的觀點,孩子有三種不同的氣質。
一種是容易型,這種孩子接受度高,不管哪種教育方法都能適應。另一種是困難型,這種孩子適應性不高,一旦父母發脾氣,情緒會陷入低谷,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還有一種是遲緩型,這類孩子適應性極差,對任何事物都難以接受,經常表現為沉默和逃避,在教育時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
後兩種氣質的孩子,因受自身條件的制約,在學習上可能跟不上同學們的步伐,常常遭受到嘲笑和失敗,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有的還不願到學校上學。
對此,父母要針對性地因材施教,不能片面地要求孩子或者大而化之地籠統對待,從而幫助孩子消除自卑感。童年是美好的,也可能是悲哀的,就看曾經的歲月給孩子內心留下的烙印。
來自於這幾種原生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長大後也難以有出息,這是孩子不能抗拒的痛苦。
因此,父母必須從思想上有所認識,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的個人意願,讓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體系,從源頭上杜絕這種痛苦的發生,在自由的天空下度過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