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別再“坑娃”了,這些“壞習慣”都是孩子智力發育的表現,別攔著

由 閻桂榮 釋出於 健康

從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一個家庭開始了全新的歷程。

看著孩子每一天展現出新的變化,父母們都會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時家長們每一天也在面對新的挑戰,不管是四腳吞金獸。還是無敵破壞王,都讓我們每天不得不攀上一座又一座名為育兒的山峰。

相信下面這個場景作為初為人父母的你,一定非常的熟悉。

寶寶睜著他天真無邪的大眼睛,眼含笑意的望著你,同時伸出他胖乎乎的小肉手。當你以為他會要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時,他的注意力卻被自己的小手所吸引。盯著自己的小手看了一會兒,無比興奮地把小手放進了嘴裡。吃的津津有味,彷彿得到了這世上了不得的美味。

這讓人不禁想起了老一輩人說的,小孩手上都有糖。可是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分外憂慮?擔心寶寶手上的細菌會危害到寶寶的健康。

吃手到底是不是個壞習慣呢?

1.寶寶為什麼會吃手?

首先我們要知道寶寶吃手的原因。

不同月齡的寶寶吃手有著不同的原因。

八個月之前的寶寶吃手,通常是因為他們有探索世界的慾望。

這個階段的寶寶,“嘴”是他們用來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寶寶們希望透過吃手這樣的一種途徑來滿足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八到十二個月的寶寶吃手,往往跟他們的牙齒髮育有很大的關係。

這個階段寶寶的乳牙剛剛萌出,會伴隨痛癢等令寶寶難受的感覺。所以寶寶常常透過吃手來緩解自己的不適。

而一歲以上的寶寶吃手,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飢餓、無聊、焦躁等情緒導致的。

從這些原因我們不難看出寶寶吃手這樣一種行為,其實是孩子成長髮育的一個必經階段。

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過度的吃手,也會對寶寶的成長髮育帶來危害。

2.過度吃手才是寶寶應該避免的壞習慣。

過度吃手會對寶寶的口腔發育造成很嚴重的後果,輕則影響寶寶的牙齒髮育以及咬肌發育,進而影響到寶寶的語言能力,重則造成手指變形下頜骨變形。

同時過度吃手也不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長期依賴吃手所帶來的心理安慰,會讓寶寶變得極為敏感甚至產生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

3.應該如何來正確引導寶寶吃手的行為呢?

如果寶寶只是偶爾吃手,並不需要進行特別的干預,隨著寶寶的生長髮育,寶寶會完成更多的手部精細動作發育,不會再專注於吃手這樣一種行為。會更多的透過觸控等行為來感知這個世界。

如果家長們發現寶寶吃手很頻繁。也千萬不要採取打罵等極端手段進行干預。應該採取轉移注意力或者尋找替代品等相對和緩的方式來引導寶寶降低吃手的頻率。

隨著寶寶的成長,慢慢的寶寶會爬會坐了,那麼家長們又要面臨新的挑戰了。

撕紙無疑是所有寶寶都樂此不疲的遊戲,老父親,老母親們為這件事可謂傷透了腦筋。只要一個不留神,寶寶就會躲在某個犄角旮旯把所有能撕的紙片通通撕碎,並且還不甘寂寞地把碎紙片往嘴裡塞。讓家長們收拾起來叫苦不迭。

撕紙這個行為真的只是寶寶在搞破壞嗎?

1.撕紙其實是寶寶精細動作發育的一個重要標誌。

首先撕紙這個行為需要寶寶兩隻手分別往不同的方向用力,透過這樣一種行為紙的形狀發生了改變,並且發出了聲音。這無疑大大的滿足了寶寶的好奇心,同時也給寶寶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這就說明寶寶在做這個行為的同時,也在用他的小腦袋進行思考。

2.家長需要觀察寶寶在撕紙時的情緒變化。

如果寶寶在撕紙的過程中表現得比較安靜或者興奮高興,都是正常的現象。

相反,如果寶寶在撕紙的過程中伴隨焦躁哭鬧等情緒,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這個行為可能是寶寶表達需求的一個途徑,家長們就要留意寶寶是否在生理或心理上有其他的需求或者不適。

3.應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寶寶的撕紙行為呢?

首先我們應該為寶寶創造一個相對溫馨舒適的環境,在寶寶進行遊戲的過程中不要去幹擾他。並且為寶寶準備相對比較柔和的紙張,以免過度鋒利的紙張劃傷了寶寶的肌膚。在寶寶感到開心時,需要家長進行適當的言語或者行動上的鼓勵。

寶寶滿週歲之後進入行走階段。咱們會慢慢發現寶寶會有“打人”的行為。比如會忽然過去拍拍媽媽的臉蛋,或者在發洩情緒的時候會對家長拍拍打打。

可能大家看到這裡會產生疑問。難道打人還不是一種壞習慣嗎?

寶寶愛打人一定是出於攻擊的目的嗎?

1.對家長進行模仿。

這個階段的寶寶具有非常強的模仿能力。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透過打手心等行為來對寶寶進行教育。寶寶就會自然而然的認為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

2.情感的表達。

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寶寶在入睡時,總是喜歡對著媽媽抓抓撓撓,或者揪揪頭髮,拍拍臉蛋。這些入睡前的小怪癖,其實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寶寶在透過這樣的行為對媽媽表示親暱,尋求慰藉。

3.吸引家長注意。

寶寶發生打人的行為之後,家長們的反應通常都比較大。寶寶就潛移默化的認為,這樣一種行為,可以引起家長的注意,並把它當成了一種遊戲。

所以在寶寶發生打人行為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先從自身找到原因,判斷寶寶養成這種習慣的成因,再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家長朋友們,面對寶寶們的這些“壞習慣”,我們不能單單隻從表象看問題,要透過科學的認知來理解和引導寶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