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家長要知道早預防

由 童豔紅 釋出於 健康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有些比較外向。這都不傷大雅,內向也是性格的一種,是健康的性格。

但是很多家長都錯把“迴避型人格”當成了內向。

內向的孩子,雖然很安靜,和人說話的時候也比較害羞,但是在表達自己這件事情上,絕對不遜色於外向的孩子。

看過一個紀錄片《零零後》,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叫一一,就是一個典型的內向的孩子。一一不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她更喜歡的是一個人轉圈圈,或者抱著一本書坐在角落裡。

就連幼兒園園長都覺得一一這樣的性格以後在生存上會有問題。一直跟拍一一的攝像師也會忍不住問一一“為什麼老是一個人玩啊?”

一一此時的表現不是自卑的,敏感的,而是非常自信,一一悠然自得的說:"我就喜歡一個人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有一次老師組織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一一也參與其中,但是玩了一會兒一一都退出來了,老師以為她融入不進去,結果一一特別淡定的說:“我不喜歡玩這個,我有權利這樣。”

等到一一長大上初中的時候,依舊很享受獨處的時光,同時也有了一兩個好友。所以說,內向是健康的性格。是找到了屬於自己最舒適的狀態。

那什麼是迴避型人格呢?

“迴避型人格”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這樣的孩子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過分敏感和自卑。

這樣的孩子在面對群體、陌生人、陌生環境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很謹小慎微、恐懼、抗拒。那麼這是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就需要家長早些發現,早預防了。

如果孩子有“迴避型人格”的苗頭或者說家長想要預防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家長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鼓勵孩子,樹立自信

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就會導致孩子做事情缺乏自信。或者是父母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還是以打擊教育為主,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焦慮的情緒。在面對事情或者是在社交當中對自己不夠有自信,最終產生“迴避型人格”。

所以說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家長還是要多鼓勵孩子,去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覺得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些事情。

比如家長在做家務的過程當中,就可以讓孩子來幫自己的忙。當孩子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父母,這很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增長,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

或者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孩子鼓勵和引導。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態度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如果孩子在遇到挫折、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只是一味地批評孩子,就會讓孩子不敢去挑戰,性格變得懦弱。相反,家長及時給予正確的鼓勵和引導,不僅會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也會讓孩子更敢去面對挫折。

2、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性格在六歲之前基本上就會固定。而養成孩子具有“迴避型人格”的時間也大多是在六歲以前。

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還是更傾向於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會那麼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只是告訴孩子不要哭,而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的想法。

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就很容易將重點放在孩子的行為上,而不是情緒上。去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孩子就會同時認為自己表達情緒是不對的。從而逐漸不敢、不會表達自己的的情緒。甚至是認為自己表達情緒是錯誤的。

所以說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表達情緒是可以的,不過要好好說。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以後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也會更願意去溝通。而學會用語言溝通交流去表達自己的方法正是培養孩子性格當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