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事,對於父母來說,要想將呱呱墜地的寶寶逐漸養成懂事的好孩子,需要付出成倍的心血和精力。特別是像男孩子這種天生的“搗蛋鬼”,更需要父母投入雙重的精力。
可相比之下,養廢一個男孩就要看起來簡單得多,過來人坦言,父母只需要做到下面四點,他們長大後一定沒啥大出息。
養“廢”孩子父母常做的第一件事:寵溺無度
容易養廢男孩的第一件事,就是使勁去寵他。
22歲的男孩晨宇就是這樣一個從小被寵大的孩子。因為父母從小離異,為了能夠補償晨宇,晨宇爸爸媽媽,甚至是奶奶都將這個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命根子。
為了能讓孩子有出息,父母兩個人省吃儉用,將晨宇送到了國外讀書。可沒想到,在花費了200多萬的學費之後,晨宇連一張預科的門票都沒拿到。最終只能是灰溜溜地回到國內。
回到國內的晨宇一門心思放在了遊戲上,就連每天的午飯都是奶奶親子端過來,甚至是一口口地喂他吃。
在蒙古諺語中有這樣一種說法:
男孩就是天生的雄鷹,要想讓他們能夠一飛沖天,就需要他們的媽媽在他們翅膀還沒長全的時候,將他們從懸崖上扔下來。
相比之下,父母的過度寵愛就像是剪掉了雄鷹的羽毛,拔掉雄鷹的指甲,告訴他:“不要怕,媽媽會保護你。”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孩又怎麼能成為未來家庭的頂樑柱?
相反,他們反而會仗著父母的庇護為非作歹,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偏。被夢鴿寵溺壞了的李天一是這樣,被狄鶯寵壞了的孫安佐也是這樣。
養“廢”孩子父母常做的第二件事:手太勤快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中國學生:“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明明已經是成年人的面孔,卻在為人處世,生活習慣上“單純地”像一個小孩子。
有資料顯示,34.8%的父母會一手包辦孩子的個人事務,甚至一直持續到大學階段。甚至有5.4%的家長仍然勤勤懇懇地為已經年近30歲的研究生們洗衣做飯。
特別是男孩,更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大包大攬”的主力軍。
在中國的傳統認識中,男孩作為未來家庭的頂樑柱,是天生要做“大事”的人。為了能給這些做大事的男孩子騰出時間,不少父母就索性將孩子的吃喝拉撒都一力承包下來。
殊不知,父母的這種大包大攬不光不會讓孩子騰出更多的時間,反而會讓孩子滋養出偷懶的情緒。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只能是越來越懶惰,甚至將父母的父母當成理所當然。
這樣的男孩又怎麼能有足夠的能力成為未來家庭的頂樑柱呢?
養“廢”孩子父母常做的第三件事:使勁批評他
教育心理學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批評越是聲嘶力竭,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就越大。特別是對於男孩子的批評,甚至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難以挽回的消極影響。
“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流血不流淚”。
這樣的話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絕大多數家長都覺得,男孩就應該“理所應當”得更寬容,就應該有一顆大心臟。殊不知,有時候男孩的性格會比同齡的女孩還要敏感。相比較於責罵,男孩同樣需要父母的誇張和認同。
男孩不是不倒翁,有些家長堅持的“越打擊越強大”在男孩身上有時候並沒有效果。相反的,反而會不斷挫敗他們的自信心,為他們今後的成長埋下不小的隱患。
養“廢”孩子父母常做的第四件事:給他們一部手機
手機到底能對孩子們造成多大的傷害?
教育學上曾經有這樣一個理論:
娛樂和遊戲其實是上層人給佔多數的底層人的情緒釋放工具。這就像是給他們塞上了安撫奶嘴,讓他們在不斷地娛樂中消除獨立思考能力,減少抱怨和不滿。
這一點放在孩子的身上也有同樣有效。
看看現在沉迷於手機的孩子已經變成了什麼樣子?不光是無心學習,就連基本的“教養”也已經被拋棄,只為追逐那種虛無縹緲的虛榮感。
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別看是世界最大的電腦系統創始人,仍然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女們,必須等到13歲才能擁有自己的手機。
可反觀我們的孩子,和手機的“緣分”其實從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要想避免孩子走上彎路,家長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和手機“解綁”。用陪伴代替直播,用閱讀代替遊戲,正確認識手機,或許才能讓孩子從電子產品的冰冷中走出來。
育兒寄語:你在養男孩的時候,有沒有犯過一些錯誤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