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一個方子,把痰溼徹底去除,大小疾病、各種怪病自然消
溫膽湯是中醫的名方,出自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溫膽湯,這個“溫”字用的很巧妙,溫就是不寒不熱、不急不燥、不慍不火,好比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溫膽湯很簡單,只有寥寥六味藥,這六味分別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
前面四味就是二陳湯,是治痰溼的總方,無論是有形的痰還是無形的痰,二陳湯都能給它化開,加上竹茹和枳實,降肺胃膽之氣,整個方子降氣化痰的作用就加強了。
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各6克,陳皮9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從藥物組成來看,作用在於清而不在於溫,那為什麼不叫清膽湯,反而叫溫膽湯呢?古人講,膽為春生之氣,春天為溫和生髮的季節,只有在這樣的環境裡,膽氣才能條達。所以溫膽溫膽,不是讓膽溫暖起來,而是把它調理到春天的狀態。無論是冬天的大寒,還是夏天的大熱,膽都不喜歡,所以你吃寒涼的食物也好,燥熱的食物也好,都是傷膽的。中醫就是要“養其真,順其性”,如果你不能回到溫和的食物與性格中去,身體又怎麼能安分下來呢?
溫膽湯是當下最常用的一個化痰濁的主方。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吃的多,動的少。在家坐著,出門坐公交、坐地鐵,工作的時候,大腦在飛速運轉,腿腳卻是一動不動的。吃和動之間本來應該保持平衡,現在這種平衡被打破了,那麼,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可能就只有百分之五十被消耗掉了,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就會變成病理產物——痰溼。
中醫上有句老話,怪病從痰治。這裡的怪病不是說世上罕見的怪病都是由痰引發的,而是說很多尋常普通的病很奇怪,用了很多方法就是治不好,這個時候,應該從痰的方面來考慮,把痰去掉了,疾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比如,有的人經常感覺咽喉有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時有時散,去醫院檢查又沒有實物,這就是痰氣阻於咽喉。有的人常年頭痛,腦袋昏昏沉沉的,像六七月的梅雨天,這是痰氣上擾,阻礙了頭部清氣的正常執行。也有的人便秘,用了很多潤腸通便的藥卻不見效果,這是痰溼壅堵在腸道,導致排便不暢,質地粘膩。
還有的人老是失眠,失眠和痰溼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從溫膽湯的官方記載說起,《千金要方》裡說溫膽湯是主治“膽寒之虛煩不得眠”,我們知道,寒則凝滯,由脾胃產生的溼氣在膽腑裡慢慢凝聚成痰,這痰久久不除就會化熱,膽氣本來應該是要往下走的,現在有了熱,熱往上走就會干擾心神,心神不寧人自然就睡不著了。
也有一些疑難雜症也是由痰作怪,比如癲癇。中醫認為,癲癇是因為腦髓深處有一團白痰積聚,你每發一次脾氣,每吃一次冷飲涼食,都會影響到這團積聚,讓它越變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壓迫到腦神經,引起神經元的異常衝動,一衝動,就會抖動。
再比如,抑鬱症。曾經接觸過一位嚴重抑鬱的女士,每年一入秋,心情就開始低落,不喜歡與人交流,害怕出門,每每觸景傷情,黯然神傷,入冬後最重,一直持續到第二年開春,才有所緩解。後來去看了當地一位很有名的老中醫,老先生一番辨證後,說她是痰瘀內阻,遂開了四劑溫膽湯。四劑藥喝完以後感覺精神一天好似一天,她笑著和我開玩笑說,是溫膽湯給了她生活的勇氣。體內痰溼重的人,可能還會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甚至高尿酸等等的困擾。因此,往小了說,溫膽湯可以給身體做“清道夫”,清除停留在胃腸的痰溼、積滯,往大了說可以治怪病大病。
怎麼知道自己體內有痰溼呢?
中醫有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就是觀舌象,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厚膩,發白或者發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口中黏膩,不清爽,這些都可以看成是體內痰濁不能下順,用溫膽湯就有效。
溫膽湯還是壯膽第一方,《內經》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意思是說膽在我們人體當中扮演著“一把手”的角色,我們的所思所想能不能、要不要付諸行動,最後全由膽來拍桌子決定。如果一個人突然由原來的果敢、說一不二變得優柔寡斷、膽小怕事,或者最近一段時間老是心神不定,易受驚嚇,那就說明他的膽氣變虛了。膽氣為什麼變虛了?前面說了,膽為春生之氣,長期的大熱大寒使它不能保持“中正”了,所以要養好膽,就要時刻謹記這個“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