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中醫祛溼有招
【來源:羊城晚報】
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對於祛溼,嶺南中醫有專門的研究。專家常從中藥、飲食以及生活上對付溼邪。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潘毅教授介紹,常用的祛溼中藥有三大類:
1、芳香化溼
藿香、佩蘭、蒼朮、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主要適用於寒溼類。
2、清熱燥溼
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苦參、茵陳、金錢草、田基黃、溪黃草、垂盆草等——主要適用於溼熱類。
3、利水滲溼
茯苓、澤瀉、豬苓、赤小豆、車前子、車前草、通草、燈心草等。若與芳香化溼類配,治寒溼類;如與清熱燥溼類配,治溼熱類。
專家指出,如果是脾虛生溼,還需配上補脾祛溼功效並見的藥物,如白朮、扁豆、五指毛桃、芡實、黃芪(可利水)等。
另外,溼容易阻遏氣機,治法上“氣行則水行”,所以祛溼方中常配行氣藥,比如陳皮,行氣燥溼,健脾化痰功效齊備。行氣與祛溼功效並見的常用藥物還有砂仁、白豆蔻、厚朴等。
飲食健脾祛溼
在廣東,在飲食上健脾祛溼是常用的方法。潘毅教授指出,薏苡仁、五指毛桃、芡實、黃豆、赤小豆、黑豆、冬瓜、陳皮、荷葉、土茯苓等均是祛溼的常用食材,可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可單用或排列組合換著用。
1、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解毒散結。如果用於寒溼者,建議用炒薏苡仁,藥性就變微溫。
2、五指毛桃:味甘、辛,性平,氣味清香。可健脾補肺,行氣利溼,益力舒筋。
3、土茯苓:味甘、淡,性平。解毒,除溼,通利關節。
4、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可利水消腫,解毒。
5、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功效:利尿,清熱,生津,解毒。若體寒者想喝冬瓜湯,煲湯時最好加生薑。
清爽除溼熱
全國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呂雄介紹,當溼熱困脾時,可使用空調抽溼,一來可降低室內溫度和溼度,讓人覺得環境涼爽,改善睏倦的感覺,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另外,出汗後及時洗澡,保持身體乾爽,也是避免溼熱邪氣傷人的主要方法。
“溼氣還容易矇蔽人的清竅,使人昏昏欲睡,而香茅等芳香化溼類藥物具有醒神通竅的作用,能使人感到神清氣爽。”如果在洗澡時放點香茅,不僅香氣四溢,而且洗完後人的皮膚會感覺很乾爽,連出汗都變少了。” 呂雄說。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