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在家煲一碗“靚湯”、煮一鍋滋補的糖水,暖身又養生。煮糖水、煲粥或煲湯時,大家都愛放各種藥材,就像“人參”與“黨參”、“紅棗”與“黑棗”等。
這些藥材的名字僅一字之差,對於非中醫專業人員,常常是“傻傻分不清”。一旦不小心吃錯了藥材,產生的療效可能截然不同。
今天為大家總結了6組常見、易混淆的藥材,如果還不清楚,你一定要看看!
黃芪與蜜黃芪
後者補氣功效更強
1、黃芪
黃芪是一味名藥,其主要的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凡是氣虛(易疲勞、乏力)、氣血不足(貧血)、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來補氣。
每天喝一杯黃芪水,可以緩解上述症狀,尤其適合冬天。
此外,黃芪可以緩解感冒不適,可“固表”、增強免疫力。
2、蜜黃芪
蜜黃芪經過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藥,即為蜜黃芪。
雖然蜜黃芪的功效與黃芪大致一樣,但是由於經過了蜂蜜炒制,其補氣、潤肺的功效更強。
茯苓與土茯苓
前者藥性較平和
3、茯苓
“十方九苓”中的“苓”,指的就是茯苓。茯苓是臨床運用最多的四大傳統藥材之一,其味甘、淡,性平。
《用藥心法》中提到:“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溼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茯苓除了祛溼,還能健脾和胃,適合脾虛溼熱、脾不健運者。
4、土茯苓
土茯苓屬於植物性中藥,本身長有根部,根上面可明顯看到一根根節狀,並在周圍長著許多小須。
其味苦,入肝、胃二經,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殺蟲止癢的作用,偏向於解毒之功。
但肝腎陰虛者慎服,且不宜用鐵器煎煮;此前有報道稱,土茯苓也可引起藥源性肝損害,故不宜過量或長期頻繁服。
三七與土三七
吃錯有中毒風險
5、三七
三七的葉子較大,呈手掌狀,開出的花為紅色,其含有皂苷、三七素等多種成分,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大家應該選擇外形矮胖、切面顏色灰綠、紋路清晰的三七,效果會更佳。
6、土三七
土三七的葉子偏小,呈明顯的對稱性,開出的花是黃花,多用於鎮靜安神。要注意的是,土三七的毒性比三七大,過量服用容易中毒,嚴重則危及性命。
“姜”類:用途、功效有差異
7、生薑
烹飪時用到的薑片、薑絲、薑蓉、薑汁等,都是用生薑製作。生薑性微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等功效。
出現鼻塞、流清涕等症時,來一杯紅糖生薑水能緩解風寒不適;在風寒咳嗽、噁心嘔吐時,含一片生薑,可以止咳、止嘔。
此外,在生薑中,顏色深、質地結實、纖維多、水分少、辛辣味強的“老薑”,入藥的效果更佳。
8、乾薑
乾薑性熱、味辛,是由生薑曬乾或烘乾而成,有溫中散寒、健運脾陽之效,多用於寒飲伏肺的喘咳及脾胃虛寒者。
而乾薑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咽痛、咽乾、大便秘結等熱性者也不宜。
9、炮姜
炮姜是將乾薑炒至表面微黑、內呈棕黃色而成。炮姜的性味、功效與乾薑差不多,但辛燥之性減弱,可溫經止血、止痛,也用於婦產科。
“參”類:大同小異,以滋補為主
10、人參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寧神益智、生津止渴等作用,為名貴滋補藥物之一。對大病、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體虛多汗者都有很好效果。
另外,健康兒童不宜服用人參和人參類補品,謹防兒童性早熟。
11、紅參
紅參藥性更溫、火力更大、勁更足、功效也更持久,其補陽氣、養氣血的功效自然也就非凡了。
凡有面色蒼白暗淡、手腳冰涼等陽虛症狀者,都可選用紅參進補。但陰虛火旺的人最好不要服用紅參。
12、沙參
沙參有養陰清肺、化痰止咳之效,其還分為南沙參和北沙參之分,功效上很接近。
北沙參適用於肺氣陰不足、久咳不愈者;南沙參適用於外感熱病後咽喉幹痛者。
“棗”類:最後一種叫“棗”卻不是棗
13、紅棗
紅棗吃起來更原汁原味,完全是棗的味道。紅棗性偏溫、味甘,含有多種維生素、14種氨基酸、36種微量元素等,能補中益氣、安神。
它素被民間視為補氣佳品,可緩解面容枯槁、肌肉失潤、氣血不正等症。
14、蜜棗
蜜棗是棗經常多道程式加工而成,除了保留了棗的營養成份外,還增加了甜度感。
蜜棗的藥性較緩和,口感較甜,小孩子和老人家會比較喜歡吃。
15、黑棗
黑棗不屬於棗,是柿屬植物,它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和單寧類物質,主要功效是調養脾胃,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空腹也不宜食用。
來源|晶報APP
【來源:晶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