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個性差異不會“完美”生長,“育兒焦慮”真是沒必要
“別人家孩子都出牙了、會爬了,我家孩子怎麼還沒動靜”“人家孩子都會認字了,我家小寶怎麼就知道成天瞎玩”“書上說一天要喝夠900毫升水,我們孩子怎麼老喝不到這個標準”……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如果和別人家孩子或者書本上不太一樣,都會觸動家長緊張的神經,甚至發展為一種焦慮狀態。育兒焦慮,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問題。
專家指出,這種“著急上火式”的焦慮不僅會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家長的做事方式,而且還會讓孩子有一種無形的壓迫感,會給孩子以後的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其實,孩子都有個體差異,性格不同,養育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一味攀比、“照書養娃”容易矯枉過正、適得其反。家長應學會放鬆心態,針對小傢伙的情況找出最適合他們的養育方法。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焦慮症◀
養娃條條按“標準”
“你家孩子8個月的時候身高體重多少?”“什麼時候會爬的?”“什麼時候長的第一顆牙?”樂樂媽在小區裡遇到別的家長遛娃,都會湊上去問問。因為擔心自家娃的身體發育情況,她快愁出焦慮症了。“書上說,早一些的寶寶4個月開始長牙,晚的可能10個月,大多數嬰兒多在6到7個月時開始長牙。可我家娃都7個月了,怎麼還不長牙呢?”因為樂樂牙齒萌出比別的孩子晚了點兒,樂樂媽就認為孩子發育遲緩。到了8個月的時候,又因為達不到“三翻六坐八爬”的標準而寢食難安。
樂樂媽把親戚朋友、鄰居同事都問了個遍,儘管大家都勸她,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化差異,學會某個動作早點兒晚點兒都是很正常的事,但她還是放不下緊張的神經,擔心是孩子缺鈣所致。去社群醫院體檢的時候,醫生也說孩子一切正常,可她還是不放心,反而懷疑醫生醫術不精,抱著孩子去兒童醫院檢查。
最後的事實證明,樂樂在10個月的時候長了牙,13個月的時候學會了爬,雖然比“標準時間”晚了些,但身體發育並無異樣。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每天喝水適宜推薦量為:0至6月齡700毫升,7至12月齡900毫升,1至3歲1300毫升……”悠悠從小就是對照著書上的飲水標準來喝水的。奶奶每天會準時準點、用帶刻度的杯子量好每次的喝水量,餵給悠悠,不管悠悠那個時間渴不渴,喝水這件事就像完成一項任務一樣精準無誤。上了幼兒園,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每到放學的點,奶奶就會抱著一個大水壺守在門口,第一時間給孩子喂水。可悠悠上小學之後,喝水的事情老師不會再管了,都是小朋友們自己自主接水,而悠悠在大人的安排下“按標準”喝習慣了,沒有大人在身邊,反而不會喝水了。
▶強迫症◀
帶娃創造“無菌”環境
“由於寶寶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健全,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可以對抗外來的細菌和微生物。如果食具、衣物清潔不徹底,就容易滋生細菌,有害寶寶健康,我們要格外注意衛生清潔……”按照這套理論,小吳養娃已經把自己逼成了潔癖。寶寶一天要喝七八次奶,每喝一次就要消毒一次,奶瓶要一天反覆蒸煮七八次。衣服一次一洗,大人只要出了家門再回來,就必須換衣服、洗澡,以免把細菌帶到家裡來,有時候大人只是下樓扔個垃圾,前後不足10分鐘,也必須換衣服。進寶寶房間,必須洗手、消毒,進一次消毒一次。
為了寶寶的健康,全家人都嚴格執行著這套嚴苛的清潔程式。已經如此謹慎小心了,可寶寶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健壯,反而時常生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過敏、感冒等小症狀。小吳著急地帶著寶寶去就診,沒想到,醫生卻告訴她,孩子在一塵不染的環境中生活並不好!因為人們生活的環境充滿了細菌,清潔得再幹淨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無菌。如果處處消毒,處處殺菌的話,孩子會“適應”這種超級乾淨的環境,突然到一個細菌比較多的環境下,就會很容易生病。
▶盲從症◀
照本宣科不懂變通
洋洋出生以後只吃不拉,月嫂就建議給孩子喂點兒水,但沒想到遭到全家人的反對,尤其是洋洋媽堅持說自己從育兒書上看到,新生嬰兒必須母乳餵養不用喂水。直到第7天的晚上,寶寶已經哭得撕心裂肺了,洋洋媽還是堅持認為:“我們是科學餵養,要聽專家的,喂水會增加肝腎負擔。”
月嫂沒辦法,只好“曲線救國”,先去勸說奶奶。“專家說的沒錯,但凡事有例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咱們寶寶媽媽飲食高精,蛋白質過高,現在每天還加一條魚,她的奶水上面厚厚的一層油,吃了這樣的奶,寶寶需要略多一些的水分來消化。”月嫂終於說動了奶奶,再由奶奶去勸說洋洋爸媽,最終他們終於同意喂水了,孩子也恢復了正常。一家人這才明白,專家的話雖然要聽,但也不能照本宣科地盲從,很多時候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變通方法。
觀點
孩子都有個體差異
養娃不宜追求完美
國家心理諮詢師、專業從事兒童心理教育的顏蓓蓓分析,近年來,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有能力也有願望給親子之愛增添新的內容:培養理想化的完美孩子。由於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所以家長們“照書養娃”、互相攀比,希望一切盡善盡美,毫無瑕疵。這種完美追求,導致一些家長出現了育兒焦慮,在孩子的健康、安全、教育方面,謹小慎微,生怕出一點兒差錯。尿不溼到底是進口的好還是國產的好?為什麼我家的孩子比同歲的小朋友矮几釐米……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他們焦慮的源頭。
顏蓓蓓說,焦慮之下的各種育兒方式很可能跟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比如說從小就給孩子設定了一個絕對安靜的睡眠環境,孩子就會形成習慣,對聲音特別敏感,今後只有在安靜的睡眠環境下才能睡著,如果突然出現聲響,孩子更容易受到驚嚇。將來孩子融入集體生活時,也不可能要求其他人全都遷就自己的生活習慣,那時候自己的正常生活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顏蓓蓓建議,在育兒過程中,一定要遵循適可而止、量力而行的原則。家長們可以從各種渠道獲取海量的育兒科普知識,不過,專家們提供的育兒經驗可能只是針對大多數孩子的普遍情況提出的建議,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家長們不能以這些書籍作為育兒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寶寶的“個性”和特有的生長髮育軌跡。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代麗麗
流程編輯:u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