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醫生”頻現 內容真假難辨
網上醫療科普不能輕易相信
“花椒用得好,生活沒煩惱”“大蒜搭配好,疾病都趕跑”“生薑加一物,疾病都讓路”……
疫情發生以來,越來越多人選擇到網上尋醫問藥。而在短影片平臺上,一些醫生和藥師也迅速成為“網紅”。不過,傳播醫學科普知識的同時,還有部分並無依據的偏方或者謠言摻雜其中,甚至有人身穿白大褂冒充專家,以科普之名開直播賣貨。
傳偏方
熱度雖高未必可靠
在短影片平臺上,濟南協和肝病醫院的王海峰醫生粉絲數量超過200萬,他上傳的作品中,不乏看似簡單而神奇的偏方。以“花椒”為例,他聲稱“花椒加生薑,便秘和暈車好了;花椒加醋,牙痛好了;花椒加鹽水,溼氣和腳氣沒了……”
對於這樣的說法,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趙志剛教授認為並不可靠。“如果盲目相信偏方,反倒可能延誤治療,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拿牙痛來說,看似不是大問題,但可能不僅是牙齦炎、牙髓炎等口腔方面的疾病引起,還可能是心梗的前兆,不能隨意按照偏方嚼幾粒花椒了事。”
除了偏方以外,有關皮膚問題的醫學科普也是短影片平臺上的熱門。粉絲數量超過500萬的“小西醫生”便熱心推薦過不少皮膚病用藥方案,如夫西地酸乳膏治療毛囊炎、阿昔洛韋凝膠治療單純皰疹、哈西奈德溶液治療汗皰疹,而這些藥品均為處方藥。
在北京世紀壇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孫路路看來,皮膚問題同樣不能只通過看短影片自行用藥。“比如出現皰疹,需要醫生來判斷具體是什麼型別,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是帶狀皰疹,治療方案就不僅是外用藥,往往還要配合口服藥,短影片裡可能只會講到一部分,簡單照搬療效未必理想。更何況,一些激素類藥物必須嚴格控制用量,如果長期濫用,會對皮膚造成傷害,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作為粉絲數量同樣超過500萬的“網紅”醫生,來自山東中醫藥大學二附院的“靜靜醫生”也分享過不少科普短影片。其中,在一則有關“轉奶期”的短影片裡,她提出“轉奶期就是從母乳餵養到奶粉餵養,從奶粉餵養轉到液態奶的過程,是每個寶寶必須經歷的過程。其實最好孩子1歲後就要轉奶了。”
而事實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編寫的《嬰幼兒餵養健康教育核心資訊》中明確指出,在新增輔食的基礎上,母乳餵養可持續至2歲及以上。其他相關檔案中,也從未提及1歲後就要轉奶的概念。
記者發現,這位“靜靜醫生”在短影片裡化身產品代言人,力推某品牌配方牛奶,而該作品並未標註為廣告。評論中,有網友提出質疑,“這種奶也太甜了,已經變成流量咖可以帶貨了嗎?”
假專家
穿白大褂信口開河
相比起真醫生做科普時可能存在的風險來說,那些在短影片平臺上高談闊論的假專家危害更大。
在影片號“都市健康說”中,超過260條短影片內容可謂包羅永珍,身穿白大褂的主講人在畫面左上方打出的頭銜均為河南省健康中心主治醫師。然而,記者在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資料服務中心的官網上查詢發現,並不存在“河南省健康中心”這一機構。仔細辨認其中一位“李醫生”胸前佩戴的“工作證”,可以依稀看到全名為“李孟麗”,而單位為“孟麗診所”。
經過進一步查詢,記者搜尋到鞏義李孟麗診所為一家民辦非企業單位,經營期限從2015年7月13日到 2019年6月30日。而鞏義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案件資訊公開表顯示,該診所曾於2018年7月12日因“從不具有藥品生產、經營資格的企業購進藥品,違反了《藥品管理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受到行政處罰。
在短影片平臺上,這位“李醫生”不僅“做科普”,還會到直播間積極賣貨。面對評論區的諮詢,“李醫生”總是可以三言兩語便轉到自己手頭正在推銷的商品。從丁香猴頭菇沙棘茶,到決明子菊花茶,再到桂圓紅棗枸杞茶,都瞬間成為她口中的“萬金油”,且售價比電商平臺上的同款產品高出數倍。
諸如此類的操作在短影片平臺上絕非個例。在“美麗大講堂”的百餘個影片中,主講人也均為白大褂裝束,面前還會放一本書作為道具,所講內容也基本都與健康問題有關。其中,一位“白大褂”號稱“白開水加丁香葉,可以殺死胃中的幽門螺桿菌”。對此,趙志剛表示,如果查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應當由消化科醫生結合相關檢查結果來判斷是否需要立即治療。需要治療的話,也要根據患者情況選擇三聯或四聯療法。目前,並沒有充分的臨床證據證明,喝丁香茶就能有效殺滅幽門螺桿菌,因此不可輕信。
嚴管理
涉及處方藥應慎重
“一些醫生本身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願意嘗試藉助新技術到線上來做科普,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須把握好度,涉及治療或用藥方案時,應當格外謹慎。”孫路路表示,短影片時長有限,往往只會涉及方案中的部分內容,並沒有全面展開,很容易有遺漏偏頗之處。
“特別是涉及處方藥時,更要慎之又慎。”孫路路談到,一些藥品之所以列為處方藥,就是因為這些藥需要專業的醫生診斷後開具處方,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用藥方法、劑量和時間都有嚴格要求,否則將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即使是慢性病,如高血壓的用藥,也會因人而異,不能照搬別人的方案。另外,長期用藥還需要定期監測,判斷是否有必要調整用藥。“有的人覺得中藥相對溫和,但其實中醫也講究辨證施治,不是千人一方。大家在看這類短影片時,還是應該保持理性態度,不要盲目聽信,更不要因此延誤治療。”
趙志剛也認為,透過短影片看科普雖然方便,但不能代替看病。“一旦出現症狀,首先要做的就是診斷,這需要專業的醫生結合檢查來完成,不能自己下結論。比如發熱,原因有很多,不是吃退燒藥就行。而頭疼也只是表象,病因多種多樣。”他強調,健康問題有很強的專業性,且事關重大,容不得半點馬虎或兒戲,“短影片平臺談不上有什麼門檻,也缺乏專業把關和稽核,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也就無從保證,甚至存在偽科普的情況。”
“針對短影片或直播中的醫學科普亂象,平臺需要加強稽核和監管。受眾在收看過程中要保持警惕性,不要看到穿白大褂就相信對方是醫生,也不要看到對方自稱某醫生就輕信他的話。”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平臺也要考慮透過提示語等方式,告知使用者謹慎對待醫學科普類的內容。另外,要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確保受眾發現異常後能夠及時反饋,平臺儘快予以處理。
本報記者 宗媛媛 【編輯:蘇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