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控力差的幾個典型表現,媽媽這樣定規矩,娃越變越優秀
自控力指的是人對外界誘惑及自身行為習慣的一種控制。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最近和閨蜜聊天,她一個勁兒地向幸孕姐吐苦水:“真的是愁死人了,我家娃放假一個月整天就知道玩,眼看著假期都快結束了,作業還剩一大半沒做,每次都要催著、逼著才行,從來不主動做,要是再這樣瘋玩下去,學習不知道要落後多少了……”其實啊,這就是孩子自控力差的典型表現。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均無關
如果您的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動不動就喜歡發脾氣、做事拖拉墨跡、沉迷於手機遊戲不能自拔等等,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現。
要是你直接吼,只能換來孩子的牴觸情緒和逆反心理,並且會加劇不良習慣和行為的發生,其實,孩子的多數毛病都源於成長環境和家長的教育,作為父母一定要先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孩子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研究表明,自控力良好的孩子在成人後犯罪率極低。
那麼孩子自控力和什麼有關?
1、父母過於溺愛孩子
如今多數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幾乎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多數父母將娃視為家庭的中心,竭盡全力滿足孩子各種需求,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放任不管,其實,這樣只會使其養成驕縱跋扈、目中無人、凡事以自我為心的秉性,沒有了父母的約束和管控,孩子的自控力自然得不到提升。
2、父母尚未做好引導
在孩子是非觀和自我意識的建立階段,父母應該及時做好引導,比如0~2歲的寶寶由於大腦的抑制機能有限,容易衝動無視規則,父母應該儘早培養他們的意識,明確告知其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哪些是被禁止的,慢慢提升自身的控制力。
3、家長制定的標準太高
如果父母的期望太高,容易施加給孩子較大的心理壓力,他們覺得自身能力不夠又害怕失敗,於是乾脆一拖再拖,為此,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制定合適的目標,當孩子完成效果不錯時,及時給予口頭鼓勵或者物質獎勵,激發孩子的自信心,提升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
4、父母沒有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物件,如果父母的自控力較差,比如一玩手機就忘了搞正事、一遇到問題就發脾氣等等,那麼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成為父母的一面鏡子。
1、及時制止錯誤行為
凡事都得有個度,如果孩子的行為是錯誤的,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並杜絕再次發生,避免成為習慣,只要不嬌縱孩子,他們會明白失控行為和情緒並不能換來他們想要的東西,逐漸會學會自我控制。
2、延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等待的過程可以提高孩子的耐力、緩解不良的情緒,當孩子想要吃糖時,父母不要立刻滿足他們,而是讓娃等一等,先讓他去做別的事情,比如寫完作業再吃、整理好玩具再吃等等,以此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
家庭與孩子使用小工具在沙發上
3、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自身具備超強的自控力,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的自控力主要表現在日常的小事上,比如陪孩子時不要玩手機、飯後不吃零食、每天堅持運動等等。
4、制定合適的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才能約束其行為,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比如父母可以制定時間表和履行條例,什麼時間睡覺、吃飯、複習功課,吃飯時不許看電視、逛街時不許撒潑打滾等等,長期堅持並執行規則,可以讓孩子高度自律。
當然,規矩不是法律,它必須具有人情味,如何制定規矩才能讓孩子接受呢?《這樣定規矩,孩子才願聽》一書中會告知你答案。
作者透過對孩子心理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尋,以及自身在教育和家教中的不斷實踐、檢驗、修正、更新,總結出的一套教育觀點和理念,希望幫助更多的面對“熊孩子”手無足措的家長,更加省心、有效地處理育兒問題,解決孩子不自律、多動症、拖延症、貪玩等常見的叛逆行為和成長問題,幫助父母巧妙制定規矩,讓“熊孩子”分分鐘變成“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