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廣告
摘 要
男孩從出生就被貼上各種標籤,堅強、勇敢、謙讓……這些品質都是好品質,但父母更需要找對方法。
“女兒要百般疼愛,兒子差不多就行。”
“你得堅強,因為你是男生。”
“男孩還亂花錢?”……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瞭解世界的入口,是孩子成長的土壤,但有時候我們掛在嘴邊的話,卻像把鈍刀,無意間在男孩身上留下日積月累的傷痕。
家有男孩,下面這三句話儘量少說。
“男孩還哭,丟不丟人?”
看過一部《男孩不要哭》的電影,特別心疼片中的男孩。
男孩和同伴玩耍,爸爸會拿走他手中的玩具說:“你是男孩,要練強健的肌肉,不是玩這些。”
他傷心難過時,媽媽會呵斥:“男孩怎麼能哭?”
父母的初衷本沒有錯,但一味只強調讓男孩堅強起來,也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阿爾戴·索爾特說:哭泣是對自我修復的天然工具。
當我們試圖阻止男孩子哭泣的時候,其實是在剝奪他自我修復的機會。
作為父母,家有男孩的我們,不應該繼續讓這個傷害延續下去,男孩子也有哭泣的權利,也需要透過哭泣宣洩情緒。
那些不被允許哭泣的男孩子,會受到哪些傷害?
1、真實情緒被壓抑,失去表達的慾望
當男孩子哭的時候,如果父母總是以“男兒有淚不輕彈”來要求孩子不能哭泣,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不敢表達或不願表達,很可能會失去哭泣的能力。
2、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產生低自尊和討好型人格
孩子哭泣,通常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害怕、委屈等等各種不好的情緒,尤其是更小一點的孩子,除了哭不知道如何表達。
但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關心和安慰或尋求幫助。
如果,父母沒理解到位,張口就對孩子說:男孩子不能老是哭。你想孩子是什麼感受?當然是挫敗感。
那些遭到父母無視或是阻撓的孩子,內心感受沒有得到有效回應,長久以往,會產生否定心理,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形成討好型人格。
當孩子哭泣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1、接納情緒,允許孩子哭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鍾妮斯.韋伯博士(Dr. Jonice Webb)說: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 Neglect,CEN)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所以,當孩子哭時,最重要的是父母給予積極地情感回應,也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2、給孩子多點耐心,搞清哭泣原因
孩子哭泣,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手足無措或不耐煩或煩躁,所以急著讓孩子不要哭。但這樣做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是,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下,搞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對症下藥。
法國教育學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並且領會他們的動機。如果,孩子是單純的敏感愛哭,家長不要一味強調“男子漢不能哭泣”,用男子氣概來要求孩子,而是在安慰孩子的同時,引導孩子多關注事情積極的方面,逐步強大自己的內心。
如果,孩子是習慣性地把哭當做處理問題的工具,比如說:想要一個玩具用哭來要挾父母買,不買不罷休;那麼,家長此時就要想辦法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哭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3、啟發孩子,協助解決問題
當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哭泣就是最好的表達。
所以,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就不會什麼事情都只知道哭了。
第一步:鼓勵孩子“說出來”
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孩子,你要先“幫他說”,比如:哦,你摔跤了,磕到手了,很疼,對不對?
給孩子作示範,然後,當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孩子才有能力說得出來。
第二步:先描述情境,再表達感受
家長可以讓孩子練習透過說“我感到……是因為……我希望……”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弟弟搶了我的樂高,我感到很生氣,因為我才剛玩一會,我希望他能等我玩了之後自己給他,不要搶。
第三步:立刻回應
當孩子說出他的感受時,父母要快速回應他。小孩子就會發現,我不用哭不用鬧不用滾得滿身大汗,我只要說出來,媽媽(爸爸)就會理解我,幫助我,這樣太好了。下次,再有情況的時候,孩子也就願意積極用說的方法而不是哭了。
“你是男孩,受點苦兒怎麼了?”
綜藝節目《新生日記》中的“寵妻狂魔”GAI周延明確表示:“我一分錢也不會留給兒子,必須要窮養。”
但如果“窮養兒子”用力過猛,最後也會刺傷孩子。
《少年說》節目中的男孩楊禹奇,就當眾揭穿了媽媽的“惡行”。
從小,媽媽常用“咱家不富裕”給楊禹奇洗腦,灌輸多了,年幼的他總擔心自己哪天會餓死。
長大後,他鬱悶地發現“窮苦家庭”不過是父母刻意營造的假象,為的就是培養他獨立自強的堅毅品質。
事實上,媽媽常購物,爸爸吃大餐,全家只有他真的“艱苦”。
被欺騙的楊禹奇難過至極。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稀缺心態”,指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越缺什麼越在乎什麼。
很多父母“窮養兒子”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不希望物質的滿足讓孩子養成驕縱揮霍的惡習。
但過猶不及,結果非但沒讓孩子傳承拼搏努力的衣缽,反而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的種子。
“你和你爸一樣沒用!”
爸爸是男孩對英雄最開始的幻想,但媽媽的一句話,有可能直接讓孩子跌入深淵。
看過一期家庭調解節目,兒子聲淚俱下地控訴母親:“我變成這樣都是你逼的!”
怎麼會這樣呢?
原來,在性格軟弱的爸爸面前,媽媽是家庭的獨裁者。
媽媽常當著兒子面,數落爸爸“沒上進心、軟弱無用”。
兒子考試成績下滑,媽媽生氣地把卷子撕了,罵道:“你就不好好學習吧,將來和你爸一樣窩囊。”
兒子愛挑食,媽媽也會半開玩笑半指責地說:“你這毛病,都是遺傳你爸。”
媽媽的刀子嘴在兒子心中劃了道長口子,讓他常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孩子成長是需要認同權威的,這樣孩子才能有一個穩定強大的形象來認同,人格才能更有力量。
在母親經常貶低父親的家庭中,孩子非常容易自卑。因為這樣的家庭中沒有男性權威。
同理,爸爸總是貶低媽媽也是錯的。優秀的父母,都不會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半。
把貶損換成積極正面的方式去表達,孩子的內心才能更完整。
男孩從出生就被貼上各種標籤,堅強、勇敢、謙讓……這些品質都是好品質,但父母更需要找對方法。
我們的男孩也不過是個孩子,有時也會敏感脆弱,需要我們溫柔以待。想要一株小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父母的愛和尊重是最優質的土壤。養育男孩不僅是養育男孩而已,更重要的意義是啟迪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
更多文章推薦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