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伏天吃什麼 三筍消暑祛火通便排毒

由 仁連榮 釋出於 健康

  說到三伏天,大家第一感覺那就是熱,進入酷熱的三伏天你知道有哪些事是要大家注意的嗎?三伏天吃什麼最健康?三伏天養生法都有哪些?三伏天不知道如何養生的朋友現在與小編一起來看文章吧!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三伏天吃什麼

  現代人往往營養過剩,若碰上炎熱的天氣,容易上火和心情煩躁。炎炎夏季吃點筍,有利於除煩解暑,清熱瀉火,排毒通便。

  竹筍:除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外,還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鈣、鐵、鎂等營養成分。竹筍還是低脂肪、低糖、高纖維食物,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減少體內多餘脂肪。竹筍常用來炒著吃或熬湯。三伏天吃什麼 4飲食方法幫你消暑解毒去火

  萵筍:味道清新,略帶苦味,不但刺激消化酶分泌,而且還能增進食慾,是夏天難得的好蔬菜。萵筍中無機鹽、維生素含量較多,因含鉀量較高,對水腫和高血壓有益,同時它對人的基礎代謝、甚至情緒調節也都有影響,炎炎夏日來一盤清爽的拌萵筍,有助於消除緊張,緩解壓力,增強食慾。

  蘆筍:富含多種營養物質,性味甘寒,有清熱利尿功效,暑夏口乾、運動後口渴、發燒煩渴等情況下,都可吃蘆筍。蘆筍含豐富的黃酮類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對防衰老有較好效果。蘆筍中水溶性維生素較豐富,但過度烹煮容易使這些維生素流失,而且還影響蘆筍特有的爽脆口感,適宜的烹飪方法是焯水後清炒或涼拌。

  入伏的三大飲食原則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麵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三伏天最容易得三種病

  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麵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乾淨、補水養生。

  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溼,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而外溼入內,使水溼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溼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三伏天要“爽”不要“空調病”

  新鮮乾淨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

  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三伏天養生

  三伏天養生之冬病夏治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肌膚腠理開洩,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透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三伏天養生之三伏灸

  三伏灸,祖國醫學的瑰寶 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祖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這種療法是透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製成藥餅,透過有經驗的針灸醫生辨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三伏天 四招助你身體輕鬆排毒

  三伏天養生之伏天進補

  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韓國人也有在伏天吃參雞湯、狗肉湯等進補的傳統,徐州人說“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可見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進補的習俗。三伏進補養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溼度大,白晝時間長,人相對睡眠時間少。

  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隨意進補可能會加重人體損耗、火上澆油。如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

  三伏天養生之夏練三伏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鍊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認為養生修煉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醫生提醒:這種鍛鍊方法對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別是年老體衰之人,或長時間生存於適宜溫度環境的人和孩子,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較低,所以,這些人在伏天中還是避暑氣為妙。三伏天的三點養生建議

  什麼是三伏天

  老百姓常說的“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大約出現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

  那為什麼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呢?我們知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三伏。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伏天養生“四要訣”

  中伏: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後的一伏。也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也作終伏、三伏。

  總的來說“三伏天”其實就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結語:三伏天養生還有很多事項需要我們大家注意,因為炎熱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在正午出門,如果非要出去的話,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曬的準備工作,隨身多帶著水,及時給身體補水,預防中暑,但切記不可貪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