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振雅)
名醫簡介:彭淑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著名外科學專家,他發明的“彭氏多功能手術解剖器”,將傳統手術中的“七刀八剪”化繁為簡;發明了“捆綁式胰腸吻合術”,解決世界性臨床難題,為中國外科學事業發展做出傑出貢獻。2022年,90歲的彭教授獲“十大醫學泰斗”榮譽稱號、“第五屆人民名醫·特別緻敬”稱號。
“遇到難題的手術,一般會叫我上手術檯。”6月19日上午9點,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手術室中,今年91歲的“醫學常青樹”彭淑牖教授的身影出現在手術檯上無影燈下。
榮譽等身的彭淑牖教授從醫從教已長達60餘載,仍堅守在臨床一線。“上手術檯也有帶教的作用,告訴學生們要敢創新。”彭淑牖教授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場手術並不簡單。
6月19日,彭淑牖教授在手術檯上進行手術。受訪者供圖
肝癌是中國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肝癌手術是複雜的外科手術之一,也是彭教授擅長領域。6月19日,一位患者被推進手術檯進行肝癌手術,這位患者在3年前就做過肝癌左半部切除術,如今又出現了新病灶,需要再一次進行肝癌切除術,由於肝臟的情況複雜,這樣的手術具有風險。
彭教授告訴記者,對於拿不準的手術,他的學生會請他操刀,讓他把關。在手術中,這位患者新病灶緊挨著原來的手術病灶,粘連的很近,旁邊緊挨著十二指腸,如果手術稍有不慎,會傷害緊鄰的腸道,甚至肝蒂都無法與下腔靜脈分開,只好將下腔靜脈連同肝蒂一同阻斷。
“於是,我用腸鉗將兩部分阻斷,實現少流血的效果。這些在教科書上是沒有的,需要當下的一個創新。”彭教授說,之所以一直堅持做手術,就是為了在實際病例中,告訴學生要創新,面對手術的難題要動腦筋想辦法。
醫生要對患者負責,3個小時手術不覺累除了廣泛粘連的問題外,這位患者很特別,他肝腫瘤質地和肝臟質地相同,單憑手感無法分辨肝癌病灶。“大部分肝癌患者腫瘤比較硬一摸就摸出來,很好切除。”彭教授說,但這個患者憑以往經驗,無法判斷肝癌病灶。
於是,彭教授在手術檯上反覆對照B超和CT,“正面看看、側面看看”最終確定新的腫瘤位置,醫生團隊進行了精準的切除,花了3個多小時,手術成功。
“要對患者負責,對於肝癌患者要完整切除病灶。”對於彭教授而言,3個小時的手術並不覺疲累,只要患者需要,他會一直堅守在手術檯上。
對於醫者而言,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對患者負責的仁心。如今已經91歲高齡的彭教授每週仍會有1-2臺手術,“只要學生們需要,我就會為他們站臺。”
彭淑牖教授言傳身教帶出來一支醫技精湛、醫者仁心的“彭家軍”, 67位學生當中有26 位博導、4 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彭教授說:“我能做的有限了,只有讓‘彭家軍’保持不斷創新,解決更多醫學難題,才能挽救更多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