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沒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一些細節就能看出娃有沒有社交恐懼。
執筆:王豔微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社交併不是成人才會進行的活動,在孩子的時間裡,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社交活動,學會交朋友,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也能讓其具備獨有的人格魅力。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就具備優良的社交技能,有些孩子往往在面對社交時會存在“恐懼”,從日常的小細節中就能發現,所以家長還需格外注意。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均無關
張女士的女兒妞妞在家時活潑亂跳一點事也沒有,但是一旦有陌生人就會很害怕,並且在幼兒園裡也不太願意和小朋友相處。
這天,為了鍛鍊女兒堅強的性格,張女士帶著妞妞去了遊樂場,在玩耍時,如果只有孩子一個人,就可以撒歡一樣跑來跑去玩的特別盡興,可一旦有其他小朋友的入侵,女兒就會立刻停止自己的活動,並躲進媽媽的懷裡。
回家的路上亦是如此,在地鐵上,女兒妞妞總是把頭埋進張女士的肩膀裡,始終不肯自己單獨入座,在電梯裡如果有陌生人就會一聲不吭,並且還把頭扎的低低地。
針對女兒的這種的情況,張女士感到苦惱不已。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不敢與人接觸或講話,有時還會出現說話結巴的情況,這其實都反映了娃有社交恐懼。
孩子的哪些細節也許社交恐懼症的表現1、走路低頭不願打招呼
有些孩子走路時總是低著頭,說話時也喜歡躲閃別人的視線,更也不敢直面陌生人與他們交談,或者見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熱,行動不自然等。其次,即使碰見熟人也會表現出假裝沒看見的樣子,不願意打招呼。
當孩子出現見到同院的叔叔阿姨,從來不叫,或死命地拽著家長的衣角往身後躲時,父母就要警惕了,其實這很可能就是一種孩子社交恐懼的表現。
2、不願意結交新朋友
在孩子年幼的年紀,通常情況下是十分樂意結交新朋友的,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並沒有結交朋友的意願和想法時,總是獨來獨往時,就需要引起注意的了。甚至別人發出邀請也會表現出拒絕的反應時,這很有可能是其出現了社交恐懼。
3、有迴避行為
有社交恐懼的孩子往往都有迴避型行為,比如,不願意與人交流,不願去自己害怕的場合,不參加集體活動、體育課,總是逃離陌生的環境等。
或者即使勉強去到公眾的場所,一旦有陌生人的靠近後,常常表現出過分糾纏父母、和父母寸步不離,或哭喊、發脾氣、生氣等。這些都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父母應該怎麼做研究表明:成人的人際關係往往與年幼時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未來發展,當孩子出現社交恐懼時,父母還需正確引導孩子減輕心理壓力,甚至走出社交恐懼症。
本書透過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幫助家長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他們的性格和行為,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養成開朗、活潑、樂觀的性格,從而在社交時學會展現自己的魅力。
其次,這套本書幫助父母教會孩子基本的社交技巧和方法,引導其學會接納和尊重別人,並能在社交衝突中學會解決問題,讓他們學會分離和等待。
具體方法如下:
1、孩子迴避時,恰當的引導
當家長髮現孩子刻意的迴避其他小朋友的舉動或總是躲在身後的時候,可以摟住孩子一起走過去同其它小朋友打招呼,等孩子逐漸不排斥的時候,再逐漸引導其融入孩子群體。
但要注意的是,家長切不可逼迫孩子與人打招呼和與人交往,否則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結果,讓其更加排斥與人交往。
2、孩子嘗試時,給予欣賞和鼓勵
當孩子出現出現與人交往行為的時候,比如第一次主動與小朋友打招呼,此時,父母應當進行及時的鼓勵,豎起大拇指,毫不吝嗇的讚美,而家長的肯定的行為會讓其逐漸變得有自信,敢於表達。
久而久之,能讓孩子反覆重現這種行為,克服社交恐懼。因為自信是建立在每一次嘗試新鮮事物並且成功後的一種滿足感。
3、多帶孩子出去玩
世界那麼大,家長可以儘量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有些孩子出現社交恐懼,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與人接觸太少,接觸的環境太侷限。
所以父母可以提供多樣的環境和機會,讓孩子可以產生主動與人交往的行為,對於其社會適應性的發展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