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吼不生氣,聰明媽媽這樣說“不”,更容易規範孩子錯誤行為
回想一下,你平時對孩子說的最多的是什麼?是不是以下這幾句?
在寶寶出生之後,很多寶媽寶爸想的是要做一個開明的家長,要愛自己的孩子,但現實中,卻在不斷限制孩子的行為。最常說的話不是“我愛你寶貝”反而是“不可以”、“不行”。
但往往說了太多的“不”之後,你會發現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改掉,你說的“不”孩子完全聽不進去,於是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難管教,孩子認為媽媽為什麼總是限制自己,親子關係反而變得有些僵。
今天就來告訴寶爸寶媽們如何讓孩子聽進去你說的話。
首先,你知道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去嗎?
咱們分別列舉幾個對話方式。
方式一:嘴上說“不”,行動上卻沒有阻止。
很多熊孩子就是這樣被教出來的。
總是嘴上說說,但卻不上前制止,會給孩子一種“做了也沒事兒”的感覺,因為只是說。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無視大人的阻止,繼續我行我素。
方式二:習慣性“馬後炮”
“說你多少次了,就是不聽,你看吧……”
很多家長喜歡這樣說,幾乎算是口頭禪了,沒什麼實際意義的一句話,只是為了強調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結果就是增加了孩子的怨氣,沒有積極作用。
而且經常說這句話的話,就說明家長每次警告都沒有起到作用。
方式三:總是提前警告孩子
比如孩子在前面走,媽媽在後面說:“別摔到。”
孩子在地上玩樹葉,只是拿起來看看,媽媽卻說:“誒!不能吃!”
通常孩子可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反而把樹葉放進了嘴巴里。
總是提前警告,反而會把還沒發生的事給強調出來。
比如“不能吃”、“不許叫”、“別摔倒”,這樣的提醒反而會把“吃”、“叫”、“摔倒”的畫面植入到孩子的腦海裡,反而起到了反作用,驅使孩子去這樣做。
方式四:總是求孩子
“媽媽求你了,能不能別亂跑了。”
“我的小祖宗,別亂了行不行!媽媽求你了!
這樣的說法可能有那麼一兩次觸動到了孩子,孩子感受到了媽媽的無助和傷心,但如果次數多了,孩子也就麻木了。
而且,這樣的說法把孩子的位置捧得太高,反而後患無窮。
這些錯誤的方式,只會讓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困難。
都說“小樹不修不直溜”,孩子的一些行為是需要規範的,但是方式是需要對口兒的。
福林媽給你支兩招
表達上:換種方式對孩子說“不”
我們來用幾個日常對話做對比,好讓寶爸寶媽們學會怎麼說不。
“不能吃糖”試著換成“媽媽知道你愛吃糖,但是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一起吃水果吧”
“不許亂丟食物”換成“食物應該放進嘴巴里吃,不是丟來丟去的”
“別大喊大叫”換成“你想說什麼好好說,你這樣媽媽聽不明白”
“不可以打人”換成“咱們可以用嘴巴說話,不要用手打人”
改變後的這四句話有共通點。
①沒有命令的語氣,平等、和諧;
②否定孩子的同時給孩子解決方案,也就是告訴孩子怎麼做。
很多家長在否定孩子的時候都是大聲的呵斥“不許怎麼怎麼樣”,但從來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到底應該怎麼樣。這樣孩子會很迷茫,他不知道錯在哪裡,所以類似的錯誤還會犯,他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所以再做還是錯。
弱化掉命令的語氣,但一句話的一開頭就帶“不”字兒的,聽起來就不太舒服,所以換個語氣。
肢體上:上手製止
別小看和孩子的對話,雖然孩子在你眼裡是小不點兒,但是,他們察言觀色的本事強著呢。總是嘴上說說,他們早晚厭倦。所以不管是什麼對話,肢體動作要跟上,讓自己的表達更飽滿到位。
比如不許孩子做的事,上手製止;喜歡孩子,那就配合肢體動作親一親、抱一抱、摸摸頭。
這些都可以讓情感更到位。
表情上:注視著孩子,表情稍微嚴肅一些
表情也是情感表達的助推器,因為孩子會察言觀色。舉個例子,孩子就算被罵哭,也還是會在哭的過程中偷瞄家長的表情。所以,表情要跟上,嬉皮笑臉的去制止孩子,一點效果都不會起哦。
總結下來呢,和孩子說話並沒有那麼難,就是多一句解釋,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多一句建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如果寶寶很執拗,你說的始終一副“我不聽我不聽”的樣子,那就可以試試轉移他的注意力,不一會兒就忘記自己執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