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都知道,養成孩子獨睡有很多好處。但孩子每天就是要我們陪睡啊!這不僅減少了爸媽做家事的時間,也讓我們擔心是否讓小孩太過依賴……陪睡是一個壞習慣嗎?
忙了一天的工作,回家又忙小孩,終於,到了要送小孩上床睡覺的時間。而水池內,還堆滿了未洗的碗,洗衣籃裡,堆了還沒洗的衣服,地面沒有拖。但是小孩子此時的要求偏偏就特別多:一下要讀故事、一下要抱抱、一下要喝水、一下要尿尿……不知不覺,陪孩子睡覺的我們就也模模糊糊閉上眼睛了。睡到一半驚醒跳起來!焦慮著還有堆積如山的家務等著我們……。
爸媽都知道,陪睡可以養成孩子獨立性格,還可以讓我們多出兩小時可以做自己得的事情。但是有時候,孩子睜著大眼睛問:‘今天可以陪我睡嗎?’就是讓人很難拒絕!想想,我們還可以陪孩子睡到幾歲呢?
雖然每次睡前嘻嘻哈哈地聊天,是一段甜蜜的小時光,也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的一種儀式。這段時光可以一起聊聊這一天:做了什麼很有趣的事,什麼很困難,什麼讓我們快樂?什麼讓我們悲傷?而孩子也會因為拉著我們的手睡覺,而有安全感。
但是同時我們心裡也不斷想著:我們應該要訓練她獨睡嗎?從小北鼻,到一歲,到五歲……現在還陪著孩子睡的我們,是在養成壞習慣嗎?
‘親密育兒法’長大的孩子,未來有可能是更好的父母
許多媽媽現在都喜歡採用以孩子為中心的‘親密育兒法’,例如想喝奶就喝奶(而不是定時喝奶),想抱就抱、和孩子一起睡覺……等等。這樣的育兒法,強調的是回應寶寶,建立與寶寶的親密感與安全感。
但許多采用親密育兒法的媽媽,也會聽到周遭雜音:孩子不能這樣寵啦!會寵壞……這樣以孩子為主,孩子會太黏媽媽、媽媽就沒有自己的時間了啦……。
事實上是這樣嗎?
根據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心理學和腦科學的教授蘇珊·克勞斯·惠特伯恩(Susan Krauss Whitbourne)的說法,研究顯示,親密育兒法其實不會阻礙孩子的成長。惠特伯恩教授在<今日心理學>上發表的文章寫到:‘親密育兒法其實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從研究中我們發現,有安全感的成年人,生活更加快樂,生活中也會比較少衝突感和困擾。研究甚至顯示:他們自己未來可能是更好的父母。’
‘另一個重要的好處是安全感。因為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會透過父母的接觸得到安慰,進行情緒調節。因此孩子能在發展人際關係上,也會更加順利。’
但不是每個小孩都適合親密育兒。其實有的孩子也比較喜愛自己獨睡。
在育兒上,沒有一種千篇一律的方法能撫養所有的孩子。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的需求、以及作為父母可以提供的需求,將將繼續發展變化。
媽媽們只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隨時在孩子的身邊:當他做惡夢的時候,他會知道身邊有人;當他需要獨立時,也請爸媽為他挪出一點空間。同時媽媽也要記得,親密育兒必須‘把握平衡和界限’,在育兒中需要兼顧媽媽的需求,不能以犧牲媽媽的需求為代價。
雖然許多專家說,6歲以後可以開始分房睡,但爸媽可以觀察孩子的狀態,相信子幾歲應該跟父母分房睡,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期限’,每個家庭不同,每個孩子的心智成長也不一樣。如果他還沒準備好,就多給他一點點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