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人,即使是嬰幼兒也不能例外。很多寶爸寶媽下班回家之後,都特別喜歡先看一下自己的寶寶,抱抱他、逗逗他,寶寶開心的笑了,自己也會覺得非常的開心。但是寶寶心情不好也是常態。哭鬧不止,甚至在家亂摔東西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的。每當這個時候,寶爸寶媽就會覺得很無奈、生氣、抓狂。因此,當孩子慢慢長大、變得懂事,如何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情緒就變得十分重要。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呢?
什麼是兒童情緒管理的能力?
兒童情緒管理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要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管理情緒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壓制情緒。
第二是要善於剋制自己的情緒,要善於把握表達情緒的分寸。
覺察情緒、表達情緒,以至於利用情緒被認為是情緒管理的要素。情緒是指感覺及伴隨感覺而來的想法、生理狀態以及心理狀態,同時它也蘊藏著表現某些行為的傾向。幼小的兒童已經是個情緒的個體,能表現出恐懼、憤怒、歡愉、驚訝等情緒,三至六歲的兒童對情緒已大致瞭解。兒童的情緒管理教育對其長大後的情緒瞭解及情緒表現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兒童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6 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孩子如果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觀、具破壞性,或者孤獨、焦慮,對自己不滿意等,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其今後的個性發展和品格培養。所以,作為父母的你,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優質的情商。
不重視負面情緒的管理,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哪些?
情緒雖是主觀感受,卻不因人的掩飾而轉移消失,它只是被壓抑到潛意識深處,時間越久傷害越大,也許未來某個不起眼的小事就能引發內心的情緒炸彈。
研究發現,那些不善於辨別自己負面情緒的孩子,更容易在經歷壓力生活事件後,不能夠自己走出情感困境,時間久了甚至會出現抑鬱症狀。相反,那些善於處理壓力帶來的情緒和行為後果的孩子,從而可以更容易走出情緒的困境,從而減少隨著時間的推移,負面情緒進一步升級為臨床顯著抑鬱症的可能性。
據統計,目前與情緒相關的疾病達200多種,在近30年間,我國抑鬱、焦慮等情緒相關障礙的患病率增長了20多倍。小到胃疼、痛經,大到癌症、冠心病都跟情緒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
兒童青少年如不注意情緒的管理,可能導致一系列健康後果,包括人際關係問題、學習能力下降、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和藥物濫用。此外,在青少年時期如果發生抑鬱的人,更有可能在一生中反覆抑鬱。因此如何精準管理自己的情緒,就變得十分重要。
如何教給孩子正確的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緒?
專家指出,情緒管理不是簡單地壓抑、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要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教給孩子正確情緒管理具體有“六步”,也可以歸納為一句話:真正做到接納孩子的一切,就是陪伴他體驗生命中的每一種情緒,再教會他給每一個情緒畫上標籤。
情緒管理第一步:
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給每一個情緒準確地貼上標籤。
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現在很多家長都能主動去跟孩子共情;其實,共情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
需要提醒的是,有時當孩子很生氣時,他會對這種情緒識別也很反感,完全不聽。我們可以先讓他自己冷靜下來,等孩子平靜後,再回過頭來跟他聊聊剛才的感受。
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能表達,他才能溝通,才能想辦法,有時,只需表達出來,情緒問題就解決了。
情緒管理第二步:
每天記錄好事
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有一些看似很普通的做法卻很有效。比如,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並解釋為什麼你感覺不錯;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溫習。據調查,每天寫下3件讓你感覺好的事,這個做法效果很好,提升幸福感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
作為家長,我們自己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做。情緒管理的第二步,讓孩子學會在情緒有些低落時,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拿出來玩味。也可以讓孩子每天睡覺前或在其他空閒時間裡,沒事就在腦子裡整理自己的這些好事,其實這就是在訓練孩子轉念的能力。
情緒管理第三步:
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情緒管理的第三步,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同樣,我們家長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要讓孩子對家長的情緒負責。
家長應儘量少這樣說:“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如果我們因為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說,媽媽這會兒心情不好,因為別的事情,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馬上就跟你玩。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先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他也會知道,有不好的情緒並不是什麼錯事。
情緒管理第四步:
接受消極情緒
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要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不應該感到失望”“你沒有理由生氣”等等,而是要幫助孩子去接受、識別,然後再教給處理辦法,這是情緒管理的第四步。
情緒管理第五步:
給孩子機會自己處理消極情緒
孩子發脾氣,我們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認識到消極情緒的意義,我們就知道不必急於讓情緒消失,而是要儘量給孩子機會,讓他感受、識別,同時自己鍛鍊著平復下來。孩子每自己平復一次,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鍊,這是情緒管理的第五步。當然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家長還是應該用轉移法先去哄好他,等再長大些之後再慢慢講道理。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自己能保持中性態度,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平復情緒。有很多情況孩子是被家長的壞情緒火上澆油,愈演愈烈。
情緒管理第六步:
教孩子處理消極情緒的辦法
對於消極情緒,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辦法,這樣有利於化解情緒。情緒管理的第六步,是要教給孩子一些適合孩子的處理消極情緒的方法,常用的辦法包括:
鎮靜法:數數、深呼吸。
轉移法:看景色、聽歌、運動、做自己的愛好。
宣洩法:比如打沙發、打枕頭(當然對於愛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紙等。其實這些宣洩法背後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壞性最小,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洩情緒。
傾訴法:找人聊天、寫日記、隨意畫畫。
日常生活中,家長如何安撫寶寶的情緒?
1、摸摸和拍拍
3-4 歲的孩子仍然喜歡身體接觸。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很願意老師牽他的手,喜歡摟著媽媽。喜歡熟悉的人,特別是老師摸摸他,親親他。有時拍拍他的肩膀,他就會感到極大的滿足。這是一個過渡階段,孩子需要得到這樣鼓勵和支援,所以媽媽也要儘量地利用各種機會摸摸、拍拍孩子。
2、避免對孩子的懲罰
5歲以後的孩子,要求別人的注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兒園中,如果小朋友們不和他玩,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嚴厲的處罰,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時成人如果對孩子不加理睬,孩子會覺得非常沮喪,很有挫敗感,不利於孩子健康情緒的發展。所以這樣的懲罰手段最好是不要使用。
3、合理的生活習慣
豐富的生活內容、身體健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有助於幼兒情緒的穩定。豐富的生活內容會讓幼兒產生興趣,有探索慾望,感到快樂和滿足。所以爸爸媽媽儘量讓各項活動輕鬆、活潑和多樣化。多帶孩子走出去,進行各種的戶外活動,讓孩子接觸到較多的事物和情境。
4、和諧的家庭生活
良好的情緒示範、家庭和睦、家庭關係親密,都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情緒示範。成人要顯示出積極熱情、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幼兒等良好的情緒。要公正地對待孩子,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適應變化的新環境。不能恐嚇威脅孩子,也不能溺愛或過分嚴厲地對待孩子,否則會使幼兒形成不良的情緒和性格。
最後,祝願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